发布时间:2019-02-18 20:40:3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官宣!中央定调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如何定位,投资机会在哪里?粤港澳大湾区全面解读!(5)

难点在于粤港澳大湾区内一流高校少,支撑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比其他湾区弱。我国高校在北京比较集中,有8所985高校和27所211高校,因此北京有依托中关村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另一个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上海,目前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的创新优势在产业创新,有很多好的企业如华为、腾讯等,深圳2016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80.09件,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名,达欧美日韩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依靠基础研究推动产业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深圳的高校数量少,顶尖高校更是稀缺。这是一个难点。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诸多有利条件。首先,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潜力巨大。从总量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步入全球经济的第一方阵,完全有能力可以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同列。其次,上下游供应链完备,产业生态系统完善。区内产业结构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30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互补性较强,赋予湾区特殊的综合竞争优势。再次,区位条件优越,地利优势明显。大湾区地处“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以及香港、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深度融合区域,经济腹地广阔。最后,具备“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制度优势。“一国两制”再加上三个独立关税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国际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大湾区经济密度明显偏低,与世界三大湾区尚存在较大差距,区内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也更为严重。曾经的区域合作实践同样表明,这一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域协调性不够强。主要表现就是同质竞争、市场分割、各自为政,三地合作实质性进展不显著,一体化进程缓慢。因此, 未来,如何提高各个地区的协调性,形成发展的合力,从而提高湾区的经济密度,将是未来发力的重难点。

东兴证券策略及商贸零售行业分析师宋劲: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每轮工业革命必定将诞生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因此,粤港澳当地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类企业是核心观察点。

从地理角度分析,粤港澳对接东盟国家更为便利,较易分享东南亚经济发展红利。然而,与东京湾、长三角、美东及美西城市群在全球经济贸易的体量相比,东盟地区的发展天花板较低。因此我们认为,粤港澳的地理环境虽然易为其在可见的未来带来较高增长动力,但当前角度来看,其发展的潜力相较长三角仍有受限。

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比较,我们认为中国的三个经济核心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未来的发展应分别对应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

在国内三大经济区内,珠三角一直作为技术和创新发展的最前沿,并聚集了国内最顶尖的一批创新型科技类企业。极高的财富集聚效应、富人区的打造、对高附加值技术产业的扶持下,旧金山湾区将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备较强借鉴作用。

对标旧金山湾区,则在土地资源上,粤港澳大湾区有望实现再分配,即核心地区如深港产业扩散、惠州与东莞实现新兴产业承接,以及珠海澳门等地的高端地产。由于当前政策细则仍未落地,市场对于大湾区的规划预期仅投射在“土地”的概念上,即潜在的地价变化和可能的厂区变迁补偿,因此当前的投资热点仍局限在港口中当地制造业企业等相关上市标的中。大湾区主题的扩散仍需等待未来政策细则对于其科技创新企业的落地。

中国银河证券中山兴文路证券营业部渠道经理冯伟鹏:相比其他世界上有名的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更具战略纵深发展的空间:完善的产业链布局。目前的难点在于如何进一步优化各要素的竞争,从而提升产业链效率。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降低干预成本,行政摩擦成本,地租成本,强化市场的力量,相信大湾区必将成为世界性大湾区。

问题二: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哪些产业将率先受益?投资主线与投资方向有哪些?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率先受益的应是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的高端制造业。湾区的产业基础好且类型比较完备,珠三角城市群产业耦合协调度较高,体现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发展,2016年广东省第二产业比重为4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而在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占据龙头地位,企业单位数与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约1/3左右。而高端制造业又是国家的重要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9年要重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我认为,湾区依托自己的产业基础是能够很好地结合中央政策落地高质量增长这个战略。

其他投资主线还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围绕粤港澳联通以及广东境内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广东域内的龙头企业,在进一步开放和国家鼓励建设的情况下,它们会强者恒强;三是会在湾区建设较先受益的贸易与港口领域;最后是要素资源的加速流转方面,特别是土地要素的盘活利用。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高端制造、现代服务、新经济是重要投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将极大地促进“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创新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自由流动。凭借香港的人才优势、深圳的创新优势、东莞的制造优势与其他地区的配套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将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区,构建起高端引领、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湾区不仅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产业,还存在许多不同的传统制造业,这为先进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奠定了基础。未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健全的产业体系也为研发设计、货物运输、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绿色生态的优质生活圈的形成过程中,休闲旅游、养老、教育、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也将迎来又好又快的发展阶段。未来,大湾区内科研成果落地产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也可以以大湾区为依托,积极拓展国际业务,占领国际市场。

中国银河证券中山兴文路证券营业部渠道经理冯伟鹏:投资主线一是房地产,本湾区的特点就是区域小,经济体量大,随着高铁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人口流入趋势未变,区域内房地产市场仍有机会。投资主线二是科技企业、先进制造业,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连接世界的窗口,湾区创新土壤肥沃:更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更加市场化的氛围,吸引了创新资本源源不断流入,深圳就是最好的体现;更高层次的规划落地,将加速湾区成为世界的科技中心、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内相关企业值得关注。

广发证券珠海银桦路证券营业部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刘子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旨在通过各城市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开拓新空间与新机遇,实现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澳门的博彩业与中葡贸易优势、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与创新科技产业在交流碰撞中,将率先会对科创产业、新型制造业带来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伴随一系列大湾区建设项目的开展,市场热点也会随各项建设的开展而发生变化。在投资方面,主线还是创新科技、粤港澳概念,可留意一下国际贸易、家居、城市、地产的动向,把握市场行情,跟紧消息风向。

问题三:区内四大核心城市中,香港、深圳、广州的定位是否需要调整?“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这三大城市圈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融合发展?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不需要调整,因为目前珠三角依托这几个城市圈已经进行了比较好的产业分工。广州可继续发挥省会、商贸等优势并依托大腹地发展产业链完整的高端制造业;深圳继续发挥科技优势,做好湾区发展的动力源;香港的龙头地位依然不变,通过金融贸易航运带动湾区发展。

在现有城市圈的基础上,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再深入发挥各个城市之间的协同作用,着力打造A字型的湾区龙头城市格局。具体来说,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发展能力较强的为右下角“香港+深圳”,其次为顶端的广州,再次是左下角的“珠海+澳门”。“香港+深圳”以金融和创新为驱动,成为大湾区发展的龙头和动力;广州作为广东省会依托大腹地发展产业链完整的高端制造业,“珠海+澳门”则作为大湾区的第三梯队,凭借早期开放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共同带领大湾区其余城市经济发展。以三点为核心支撑形成了A字型的湾区龙头城市格局,促进大湾区整体经济协调快速发展,并向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内地辐射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首席分析师黄文涛:区内核心城市香港、深圳、广州的定位是否需要调整主要依据大湾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目前来看,香港、深圳、广州都将作为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形成产业、空间、功能上的互补,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不过,这三大城市在功能定位上既要各有分工,也有各有侧重,避免功能重叠导致同质竞争,影响湾区发展效率。

“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这三大城市圈内均形成全国知名的特色产业集群,产业体系比较完备,制造业基础雄厚,是“世界工厂”,且正在向先进制造业升级,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从产业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产业之间存在梯度,可以互补,能够实现错位发展。因此,“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这三大城市圈可以积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借助大湾区规划的“东风”,进一步提升本区域竞争力。一方面,三大城市圈可以利用自身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再依托港澳地区的反哺,为制造业出口保驾护航。另一方面,三大城市圈之间也可以实现协同发展。比如,珠海的高端制造业可以跟中山的专业市场基地进行互补,广州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可以跟佛山的产业基础互补。特别是,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