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7 18:54:0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为什么银行利润能持续高速增长?

为什么银行利润能持续高速增长?

2011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13.28万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36.3%,高于2010年的增速。分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国家财政收入。 分别上升10.9和11.5个百分点。 漂亮的数据体现了2003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取得的成效,为银行业支持宏观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银行利润增长点,银行业如此高的盈利能力与实体经济的低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 从网民到专业媒体,从学者到政府官员,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批评商业银行的高盈利能力。 大多数人认为,银行业攫取的是缺乏道德的“暴利”。 在情绪宣泄大于理性思考的现实下,商业银行被置于道德审判台上。 商业银行真的是没有道德的嗜血经济动物吗?

如何理解当前商业银行的高盈利状况?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中国政府4万亿元经济刺激措施的实施下,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持续增长。 2008年至2011年,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32.84%、16.45%、33.48%和36.3%。 据wind统计,2007年,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营业收入分别为9587亿元、1396亿元和1.1万亿元; 2008年分别达到1.2万亿元、1796亿元和1.4万亿元; 2009年分别达到1.1万亿元、2252亿元和1.4万亿元; 2010年又分别达到1.4万亿元、2978亿元和1.7万亿元。 如此高的盈利能力和财务业绩,是在全球经济持续萎缩、中国实体经济艰难前行的背景下取得的。 也难怪会引起大众的羡慕嫉妒恨。 但这么高的利润从何而来? 是否含有“不道德”成分?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贷的特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本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理论上没有合理的盈利标准。 所谓“暴利”更多是出于情绪宣泄,是人们对诸多制度安排和银行服务不满的非理性表达,而非量化定义。 严格来说,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利润总额的意义并不大,利润总额的高低并不能代表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 因为,目前中国的银行业垄断了全社会的金融资源。 在社会融资渠道单一的现实下,银行业总利润较高是必然结果。 笔者认为,衡量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除了利润增长率这个相对指标外,更重要的是看资产收益率(ROA)和资本收益率(ROE)这两个效率指标。 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ROA为1.30%,ROE为20.4%。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银行业的ROA和ROE处于较高水平。 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认为,这主要是经济周期的原因,而不是利差。 亚洲金融风暴期间,银行利差较高(约3.6%),但银行业却全线亏损。 从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来看,过去盈利能力很好,现在很差,这也是经济周期造成的。 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 在笔者看来,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六个方面的动力支持:

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2001年GDP为10万亿元,2010年接近4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 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下,社会融资总量的80%以上依赖于银行信贷,这直接带动了银行信贷的快速增长,是商业银行保持高盈利能力的重要基础。 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为严峻的时期,众多国际银行遭受重创,但中国银行业却一枝独秀,盈利能力逆势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支撑。

货币供应机制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近年来,反危机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货币供应量的超高速增长导致银行业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 2007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约为53万亿元,到2011年底,已快速翻番,达到113万亿元以上。 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我国银行业利润的快速增长。

审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价格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30多年来,除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外,大宗商品价格全面放开。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但其市场化改革相对稳健、滞后。 近年来,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仍受央行严格控制,商业银行缺乏自主定价权。 目前,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但竞争更多体现在非价格方面,价格竞争仍受到严格的监管约束。 长期以来,央行维持3%左右的存贷利差,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稳定奠定了制度基础。 近年来,为应对危机,利率管理走上加息路径,利差水平持续扩大,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利差超过3%,引发社会广泛吐槽,但与国际比较,我国银行业净息差仅处于中等水平。 2011年上半年,全球前十大银行中,富国银行、摩根大通、汇丰银行、花旗集团、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美国银行等六家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4.03%、2.80%、2.54% % 和 2.82%。 %、3.27%、2.58%。 与“金砖国家”Sberbank、Banco do Brasil和印度银行6.88%、5.56%、3.12%的平均净息差相比,我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处于较低水平。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显着提升。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本世纪初,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接近30%。 有国际媒体认为,中国国有银行技术性破产。 经过不断深化改革,2011年三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已降至0.9%,甚至低于一些发达国家银行业的整体水平。 目前,我国200多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已全部达标,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提高到12.30%,拨备覆盖率提高到270.70%。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能力也得到显着提升。 为改革传统粗放式经营模式,提高成本效率,近年来,多家银行积极开展流程再造,集中后台运营,大力推进信息化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五年,我国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平均下降5个百分点,人均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增长340%和125%。

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有所提高。 危机前,在社会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对贷款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持续下降。 大型企业贷款利率全部低于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对大型国有企业贷款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但是,为了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同时考虑到客户的综合利益,商业银行被迫接受较低的贷款利率。 危机后,由于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严格行政管控,在贷款规模可控、贷款需求并存的情况下,银行的贷款议价能力明显提升。 而且,贷款主要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也是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银行业是经营货币信贷的特殊行业。 传统经济学教科书认为,在资本自由流动的经济体中,行业利润率最终会趋同于社会平均利润率。 但是,基于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考虑,政府通常对那些特殊行业实行垄断保护。 对于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经济体来说,金融领域的竞争只能是有限的垄断竞争。 鉴于银行业的特殊行业属性,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长期受到国家政策保护,其利润中包含一定的“垄断利润”,这是行业性质和行政管理的必然控制。

笔者认为,盈利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银行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高盈利能力是我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体现,是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保持较高的盈利能力,不仅有利于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开放条件,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 与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断提升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和形象。

如何判断商业银行高盈利的持续性?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是合理的,与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无关,不存在商业银行的“抢劫”。 而且,当前的高盈利具有阶段性特征。 中长期来看,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支撑商业银行高盈利的动能将逐渐减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必然走向平缓常态。

未来,中国经济将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这将直接影响信贷增长。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长率接近10%),未来也不可能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 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将减弱。 二是“人口红利”拐点来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高峰期将过去,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将不复存在。 三是“开市红利”也将减弱。 未来,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呈下降趋势。 四是环境、资源、土地、能源不堪重负。 国务院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 这是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印证。 经济决定金融。 经济放缓带来的直接变化是,过去10%的GDP增长需要22%的信贷增长支撑。 未来经济增速放缓,信贷增速和贷款利差收入也相应下降。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逐步进入深水区,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 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近期,包括央行行长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望取得突破。 从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利差已经大幅下降。 美国从 2.17% 下降到 1.63%,日本从 2% 下降到 1.6%,韩国从 7% 下降到 4.5%。 利率市场化将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将对商业银行的竞争模式和生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从1980年到1986年完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的四年(1987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有大约200家银行倒闭。 研究表明,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初期,大型银行的净息差将收窄0.25%至0.5%,中小银行的净息差将收窄1%至1.5% %。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是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的严峻考验。

金融脱媒现象更加突出,银行盈利能力不断受到挤压。 近两年,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十分艰难。 不少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指标已接近监管红线。 重要原因之一是储蓄分流问题加剧,存款开始大规模流出银行体系。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保持经营稳定,商业银行不得不更多地依赖约定存款、理财产品和利息成本较高的主动负债。 笔者认为,这种趋势在未来会更加明显。 此外,随着直接融资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融资、私募股权等)的发展,也会逐渐走下坡路,贷款利率下降将成为必然趋势。

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竞争加剧,将拉低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 目前对我国银行业高盈利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基于上市银行的业绩。 事实上,我国为数众多的城商行、农信社等中小机构整体盈利能力与上市银行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随着国内各类中小银行机构的加速成长和更多外资银行的进入,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价格战可能加剧,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必然下降.

银行业周期性明显,我国银行业利润持续增长面临挑战。 当前商业银行的高利润是特定时期、特定政策的产物,缺乏可持续性。 银行业的周期性决定了在经济上行周期中,银行的利润会比较高; 如果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就会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银行的利润就会大大减少,甚至亏损。 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将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截至目前,银行累计发放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超过10万亿元,2012年将到期1.84万亿元。如果其中部分贷款不能按时偿还,银行业不良贷款将大幅上升,利润将大幅下降。 特别是,由于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地方政府还贷能力持续下降。 如果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增加,银行贷款不良率将回升,进而侵蚀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银行业虽然属于特殊行业,但存在行政垄断保护。 但是,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壁垒都将逐渐瓦解,产业间的资本转移将更加顺畅和频繁。 产业资本回报率的相关性也将增加并趋于平均化。 商业银行不可能独立于实体经济而享有高额利润。 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与实体经济共同成长,共享价值,是中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您如何看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高增长?

目前,利息收入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而国际先进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中间业务收入。 为缩小这一差距,增强业务发展体系的现代化,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均将中间业务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并超越自身发展阶段,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被用作衡量银行业绩的指标。 它是否先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笔者认为,中间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 在商业银行发展的不同阶段,三大业务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 超越自身金融发展阶段,盲目发展中间业务,会导致很多负面问题,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

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缺乏可比性。 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通常包括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 在发达国家,受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中间业务收入逐渐占据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位置(50%~80%),而利息收入占比不断缩小(目前约为20%)~50%)。 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收入结构中,利率收入占据绝对优势,绝大部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0%。 很多人认为,中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得很远。 笔者认为,我国银行业与发达国家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两者的业务收入结构不具有可比性。 简单的比较往往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与中国目前的情况基本相似。 今天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实际上是70年代后资本市场迅速兴起和发展、80年代利率市场化迅速完成的被动结果,而不是商业银行的自主选择。 当然,发达国家银行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快速演进,中国商业银行靠利差生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但中间业务收入中存在较大水分。 2003年10月1日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只有300多个。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银行服务项目1076项(其中免费226项,占比21%;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 武汉大学的研究报告更惨,认为目前银行收费项目有3000多个。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的激增,不仅意味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也意味着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水平的提升。 与业务多元化相对应,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持续增长。 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速较高。 Wind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3204亿元,同比增长44.5%,增速明显超过利息净收入。 需要看到的是,近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存在“虚增”问题。 其中,贷款手续费和浮息收费现象十分严重。 特别是在2011年信贷资金相对紧缺的背景下,不少商业银行将贷款加息部分转化为中间业务收入。 事实上,在2012年初银监会发布的旨在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经营行为的“七不准”和“四公开”的3号文件中,主要针对对象是理财顾问和顾问。 手续费、贷款承诺费等为与信贷相关的业务费用。 贷款手续费、浮息费等“利息转移费”并没有增加银行的收入,也没有影响企业的成本,只是由于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乱来”的错觉。银行收取的费用”。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短期可能下降,但长期趋势向好。 发展中间业务的优势在于商业银行不占用或少占用自有资金,只为客户代办业务和收取费用,风险小,利润稳定。 而且,这是资本市场发展后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 因此,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将继续发展,在业务结构中的地位将不断提升。 但短期来看,鉴于2012年监管部门及中央相关部门开始严格清理商业银行收费,预计短期内中间业务收入将出现较大降幅。 事实上,在已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中,2011年四季度,多家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了10%和10%。 究其原因,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免征银行业金融机构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其中规定,自7月起2011年1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11类34项手续费。 二是2011年10月国务院会议要求免征小微企业财务费和咨询费。 三是2011年四季度以来,监管部门进一步规范非利息收入,开展非规范经营活动清理工作。 2012年,随着监管部门和中央部门进一步清理整顿商业银行收费问题,商业银行的收费项目将进一步减少,甚至部分本应收取的费用将被迫取消。 衰退。

商业银行要认真研究中间业务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费透明度。 近年来,商业银行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采取了多种积极措施。 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诸多不足。 例如,商业银行在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方面不够公开透明,按照要求将7%分解为6%的利息和1%的手续费,分解正常的利息收入并转换。 当然,有时也可能是企业主动要求将部分银行贷款利息折算成手续费。 有些公司有时认为银行给出的利率水平是风险的反映。 利率过高会影响其他渠道的融资利率,他们积极希望改成“6+1”。 此外,在与消费者的利益博弈中,银行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策略。 再加上服务意识不强,通常“宣传不够,减免不积极”。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收费问题,一方面要规范商业银行收费行为,增强其真实性和透明度。 另一方面,要通过进一步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引入民间资本,增强银行业竞争力来实现。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将像门店一样明码标价,自觉主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如何稳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笔者认为银行利润增长点,要稳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不仅要继续深化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改革,还要加强金融体制深层次改革; 要建立充分竞争的银行组织体系,打破银行业的垄断,更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进一步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长期以来,政府严格控制金融对外开放,民间资本难以介入银行业。 近年来,虽然政策允许设立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但也受到了各种限制。 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合法需求没有得到解决,只能继续依赖高利率的民间借贷,这不仅提高了民间借贷利率,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并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o solv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e must first further improve the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n addition to controlling a few large state-owned banks, the state should relax various restric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y private capital, allow private capital to initi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sma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such as village banks and community banks, and build a financial organization system in which large, medium and sma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oexist. The role of smal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s effectively broadened the financing channels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Of course, the na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 determines that there should be a certain limit to lowering the entry threshold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t should be prudent and gradual. Otherwise, attracting a large amount of social capital into the banking industry aggressively in the short term will easily form a financial black hole and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country's financial security.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and build a balanced financial market system. The profits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mainly come from interest-bearing assets, while foreign banks mainly come from intermediary business. The reason is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well-developed capital markets, and those who need funds can rely more on the stock market and bond market to raise funds needed for business development. Due to the underdeveloped capital market in China, those who need capital rely more on indirect financing mainly based on bank loans to raise funds. Therefore, simply comparing the asset structure and return on capital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ommercial banks, it is difficult to say which is better. However, although the social financing system with indirect financing as the main body can guarantee the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its social cost is relatively hig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world's financial industry, the replacement of indirect financing by direct financing is an objective necessity. Therefore, for some time to come, China's bill market, bond market, and stock market will continue to develop,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edit market and money market may tend to shrink, and there will be more direct comparison options between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of funds.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will decompose the high total profit of the bank, the scale of the bank's profit will not decrease as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cale continues to grow. Moreo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and a more balanced financial market system, the capabilities of commercial banking busines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new profit growth points will continue to emerge,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will not weake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system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financial services. Firstly,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adjust their busines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give more preference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especially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customer selection, and abandon the traditional one-sided business strategy of pursuing large customers. Second, improve the credit approval process. At present, the approval process of commercial banks fo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basically follows the approval process for large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which not only results in high loan approval costs, long loan approval time, and low loan approval efficienc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flat and fast" are contrary.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loan review process and form an effective credit decision-making, execution, and check and balance mechanism. Third, we must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The default risk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loans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bad debt rate of loans is also relatively high.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nthusiasm of commercial banks for lending to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ust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 For example, business tax reduction or exemption fo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loans issued by commercial banks, and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 loans granted by commercial banks may not be included in the loan scale control, or discounts may be included in the loan scale control, and so on. Fourth, we must establish a "counter-cyclical" profit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 dynamic provision system linked to macroeconomic growth and credit growth.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y of financing for SMEs. Judg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mall businesses, especially small and micro businesses, have difficulty in financing. Small business financing basicall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direct financing or government financing, rather than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mmercial banks. 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example, the Small Business Bureau, a member of the federal cabinet, supports small businesses in the Nabun budget every year, and invests considerable funds and resources to support small businesses every year. However, China lacks policy support for small enterprises, not only the lack of preferential taxes and fees, but also very few financial subsidies. It is neither fair nor reasonable to pin the difficulty of financing for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only on commercial banks. On this issue, the government, regulators and relevant parties in society should deeply reflect on their responsibilities.

In addi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financial regulatory capacity building, improve regulatory rules, update regulatory concepts, systems and method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regulatory effectivenes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regulatory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o form financial regulatory synergy and prevent systemic financial risks.

(Author unit: Strategic Development Department of China Merchants Bank,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