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2-05 16:52:56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18年银行利率还会再走高吗?

    有人说,去杠杆已经导致市场利率飙升,高利率下,从来就不会有牛市。
 
    货币的根本目的,是用来管周期。周期下行的时候,多给点货币,让下行趋缓;周期景气的时候,紧一点货币,让上行不那么陡峭。
 
    这就好比人身体不好的时候,适当进点人参当归鹿茸角,扶正固本;身体亢奋的时候,吃点牛黄解毒片,去去内热。
 
    因此,货币会不会宽,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今天的周期。
 
    考察周期最好的方式,是看历史。历史虽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同样的韵脚。
 
    一、今天的中国,与1994年的中国极为相似
 
    1993年,中国经济开始过热。GDP一季度增长15.3%(调减后),固定资产投资当年增长70%,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5%。朱镕基临危受命,直接以行政主导,积极干预的手段,一刀切停止全国基建投资,收紧货币,整顿金融秩序。甚至为此处死了”长城机电“的沈太福,杀一儆百。
 
    当时的万通六君子,就是在海南泡沫破灭后,开始分家的。
 
    经济和金融大整顿之后,中国的改革开始启动。目的不是扩增量,而是改体制。
 
    中央地方开始了分税制,央行开始独立,商业银行体系建立,外汇双轨制打破,社保制度推出,住房开始商品化,国企开始抓大放小。今天我们享受的增长,与当时的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分家后的万通六君子,个个都活得极为精彩,这与体制改革的成果,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说,1994年,是中国经济的大变革时代。
 
    上证综指,在朱总理1994年的霹雳手段中,7月29日触底330点,随后虽起起伏伏,但整体一路走高。
 
    下图是1992-2001年中国季度GDP(当季同比)走势与上证指数的对比图。在朱总理整治最严厉的1994年,上证指数反倒反弹,并一路走高。但在此期间,GDP增速持续下滑。
 
    这说明什么?说明当资本市场看到中国的体制改革启动后,是用钱投了赞成票的。
 
    今天中国行政一刀切的去产能去杠杆,与1994年的积极干预,没什么本质不同。
 
    再接下来,体制改革的脚本既定,继续就好。只要资本市场认可,也一样会投赞成票。
 
    二、今天的中国,与1994年的中国又颇有不同
 
    最起码,我们虽抓了人,没消灭他们。
 
    1994年中国经济高烧42度,不用死踩刹车的坚决手段,就过不了那一关。高速中急踩刹车,经济突然失速,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下岗,改革能否成功两可之间。据说朱总理当时看话剧《商鞅》车裂的剧情时,竟潸然泪下,压力可见一斑。
 
    2016年,中国经济本就积重难返,底部徘徊,改革的回旋空间,比当时大了许多,起码不会大起大落。
 
    去产能去杠杆,不过是个切除手术。这种外科手术式的改革,虽有阵痛,但与94年相比,已经和缓许多。领导者真有魄力的话,一定会抓紧改革。因为:
 
    三、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来了
 
    外部改善带来内部改革机遇。去年底,美国管理学会的PMI是59.7,超高景气;欧盟区制造业PMI是60.6,超高景气;日本制造业PMI是54,高景气。而中国的制造业PMI是51.6,刚好踩在荣枯线上方(中国有PMI历史以来,最高值是59.2)。外部环境的积极,显然给了中国内部结构调整以较大空间,起码我们的进出口可以分担部分增长责任,平滑周期曲线。
 
    内部潜在增长已经显现。我们的经济弹性,似乎比想象中更大,即便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大背景下,GDP也略超预期达到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但根据安信证券高善文(《走进新时代》,2017.12)的推测,如果剔除去杠杆因素,GDP增速应该在7.5%。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同比增长9%,达到了2011年的景气水平。全国售电量同比增长,已经从2016年初的1%,爬升至7.5%的水平。短期景气数据,虽不能确定长期的走势,但中国经济最坏的时代正在过去,已然共识。所以我们说,这叫“拐点隐现”。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