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7 11:54:4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40年高考回顾,公平与效率怎么成“死结”(4)

    谢小庆并不太认同当前高考改革的“公平为首”。“说到底,是教育改革的主导者不愿意承担责任,害怕改革带来的风险。”
 
    改革的选择
 
    近年来,无论是衡水中学入浙引发的非议,还是2016年江苏等地高考减招引发的家长抗议,都说明当前高考制度已经如绷紧的弹簧,任何一点力的变动,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弹。
 
    公平与效率也好,稳健与激进也好,最后都要归结于切实可行的改革路径,前提是找准病灶。
 
    40年来高考录取率一直上涨,2016年录取率已经超过80%。刘海峰表示,像一些发达地区省份,高考录取率甚至超过90%,大学很快就会进入普及化阶段,所以,大学的竞争也将集中在优质高校资源。
 
    2017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就建议,应重新确定“985”和“211”大学的招生政策,尽可能克服本地化招生倾向。再比如,教育部直属大学在有些省市高达20多所,而另外13个省市则一所都没有,国家应该着力协调以区域公平。从长远来看,朱永新认为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改变按照计划和行政命令来分配高等教育校招生指标。
 
    刘海峰与谢小庆均认为没有国外的现成制度可以照搬,中国应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考制度。
 
    在刘海峰看来,虽然高考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符合中国国情,美国等考试选拔方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很多激进派的改革方案并没有体现高考改革的全局观。
 
    谢小庆则表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中,高中成绩、统一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和大学自己组织的考试共同成为招生决策的依据,而在中国,很难照搬类似做法。中国缺乏高中教师和大学招生教师正当行使发言权的信用环境。因此,需要给高中教师发言权,给大学招生自主权,也需要借助统一考试来约束其发言权。
 
    在某个场合,当着谢小庆和刘海峰的面,一位同行说,“在高考改革上,谢小庆教授好像发动机,刘海峰教授好像刹车。”谢小庆对此的解读是,没有发动机的车,根本无法前进;没有制动器的车,谁也不敢开,“我完全理解刘海峰对大力度高考改革可能伤及公平的忧虑。”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