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7 11:54:4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40年高考回顾,公平与效率怎么成“死结”(2)

 
    刘海峰与谢小庆均是讨论的积极参与者。刘海峰希望公众能“理性认识高考改革”。谢小庆则希望高考改革再直接点、猛烈些。
 
    2006年,谢小庆在《考试研究》撰文提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考改革方案”。即,以高中校内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以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作为高中成绩的校准参照,统一考试成绩完全与考生脱钩。
 
    2010年,包括时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时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时任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在内的11位教授联名上书校长周其凤,呼吁率先打破“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以简单的一两分差别作为判断录取与否的硬性尺度,而不问学生的素质如何?专业理想如何?对于本校的热爱与否?这样的录取必然给以后的培养带来太多困难。”而后,人民日报组织了文东茅与刘海峰的观点交锋,题目就是“高考改革,如何迈出‘稳健的一步’”。
 
    稳健与激进改革的争议,不是源于教育目标或者价值层面的分歧。如果将高考改革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价值,即追求怎样的教育目标,第二个层次是政策,即如何安排能力考试,要不要降低统一考试分数比重,等等,第三个层次是具体的技术,比如,分数比重怎么计算等。谢小庆认为双方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第二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关的第三个层次。
 
    公平还是效率
 
    激进还是稳健,代表了不同的改革方式,而改革方式的选择内在包含的又是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考量。
 
    公平与效率是高考改革无法回避的关切,考试招生到底是以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在谢小庆看来,那些反对激进高考改革的人最重要、最堂皇的理由恰恰是所谓“维护公平”。
 
    “改革并不是因为高考不公平,而是由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谢小庆多次提到,高考是今天世界上最公平的大学招生方式之一,所以,高考改革应该更加注重效率。
 
    刘海峰曾撰文解释,所谓高考公平是指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即“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效率是指综合各方面因素,不拘一格地选拔优秀人才。“效率派”认为中国已到了一个不必刻意追求公平,而应注重效率的时候,高考制度应彻底改革。“公平派”则认为公平选才是社会大众对高考最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也是高考制度的基本功能和精神之所在,公平竞争是高考制度的灵魂和根本,“多元录取”、“综合评价”要注意保证操作过程的公平和公正,避免金钱和权力对招生工作的干扰。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