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9 14:14:3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17旅游金融玩家盘点:进击、观望还是离场?(5)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专注B端旅游金融业务的公司,都想触及C端旅游分期生意。但关键问题在于,流量在哪儿?即便有了流量,2C的消费类金融业务好做么?我们可以看看其他玩家的情况。

2C是个苦差事?

由于有天然的场景优势,此前OTA就已布局C端的旅游金融业务。接近某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内人士王婧瑶向TBO介绍,很多旅游平台都倾向于为自有会员客户提供白条类产品,比如去哪儿以合作形式推出的“拿去花”等等。

以行业层面看,一些旅游平台提供的信贷类产品,背后对接各类资方(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机构),但双方的某些合作似乎并没有那么“顺风顺水”——比如平台可能不会向用户明确资方信息或不在明显位置标注,这就会导致贷后(催收)问题。在王婧瑶看来,这是合作中的主要矛盾。

而从消费金融公司来看,他们需要单独对接客户,用行话来讲,这是一个很累的活儿。更重要的是,由于不能吸收公众存款,消费金融公司一般会通过同行拆借、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募集资金。即便每个时期的资金成本、各家获取的资源不同,但资金成本相对较高,收取的利息会比银行更高些。这就导致实际业务的展开,有种种限制性因素。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8月,上海银行发布公告,由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银行等共同发起筹建的尚诚消费金融公司,获得开业批复。而今年4月,由哈尔滨银行发起、联合苏州同程软件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设立的哈银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业。

除了以合作形式布局,部分OTA也以自营形式提供旅游信贷等产品。比如,据华泰证券研究所的资料显示,2015年8月,途牛推出自营个人旅游分期付款业务“首付出发”。

但自营或许会面临一定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公司要通过建立白名单邀请制,从众多用户中筛选一部分对其提供授信,同时要保证用户的资金落到平台账户上,且平台收取的分期利息要比银行低,以培养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如有用户(历史上不曾有过授信)需要临时授信,那么公司向其提供多少额度,对于安全边界如何把握,可能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对于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由于征信体系、数据等问题,他们或要长期和“坏人”打交道,积累经验;而且在频次不高的旅游行业,通过消费、信贷和还款记录等形成自己的一套征信体系,并不容易。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