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06 15:50:5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从财政角度分析为什么大明王朝不敌满清?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由于财政困难陷入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之中,税收以及财政能力的弱化导致明朝政府在应对明末的内外危机时,根本没有招架之力。
 
    今天小编就专门从财政、税收的角度来剖析明朝为什么会灭亡。
 
    按照明朝的税制,农业税大体上是四十税一,商税是三十税一,这在中国古代相对还是比较低的,比如秦朝时期就曾经实行过十税一的制度。即便是在这样一个相对较低的税率的情况下,明代的逃税情况依然是比较严重的,因为明代有功名的人是可以免收税收的,具体标准是中举人可以免税四百亩,中进士可免两千亩,家里有做官到四品的,再免两千亩,若能做到二品以上,则免一万亩。较低的税率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不足,因此一旦发生危机,需要大规模用钱之际,政府就不得不采取额外征税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比如明朝末年加派的“三饷”。
 
    明朝实行的宗藩制度也是明朝财政的一个大负担,明中后期以后,巨额的宗禄开支使得老百姓的赋役负担日益繁重,也造成明王朝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嘉靖三十一年为例,当时全国的粮食税收的总收入为2285万石,但是各地的王府的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成为当时国家经费中的最大开支。
 
    同时,明朝在对外的朝贡贸易中一直坚持“薄来厚往”的原则,因而也是导致明朝中后期国家财政进一步恶化的重要原因。
 
    明朝的皇帝们以及管理财政的大臣们在面临日益窘迫的财政环境时,并没有采取创新性的方法去管理财政,缺乏数字化的管理,因而在整个财政体制中存在很多漏洞,比如本来可以给政府带来巨大财政收入的盐税和茶税,却一直收不上来。16世纪后,盐茶走私情况进一步蔓延,明朝政府疲于应付各种内外危机,根本无暇管理。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自万历朝开始,明朝政府就开始在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实行程度更广的重赋政策,引起了江南绅民的极大反弹,这也是后来黄宗羲定律提出的重要背景,财政恶化加上恶性循环,明王朝的病已经进入膏肓。
 
    因此,当崇祯皇帝统揽大权之后,留给他的已经是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加上崇祯皇帝自己的一些战略失误,最终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的欢呼声中寿终正寝。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