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2-05 17:52:28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ofo前员工临走前反映内部虚报和贪污 戴威回了邮件.

  五月份,在这个南方小城最适合出行的时候,李铭从ofo离职了。

  最后一天,办公室空空荡荡,他安静地收拾东西离开。

  不久前,他亲手裁掉了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们。

  李铭告诉锌财经,他收到来自ofo总部的裁员方案,这个三线城市的城市站只能留下一个人。他最终争取了两个名额,但没有留给自己。

  作为城市经理,李铭看到ofo从挥金如土到难以为继的整个过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让城市站滋生出诸多问题。

  走之前,他给ofo创始人戴威发了一封邮件,写了内部瞒报、虚报、贪污等问题,戴威给他回了邮件,表示来自城市站的声音他会认真听取。

  李铭见过戴威几次,他对戴威的印象是很亲切,愿意和员工交流,不服输。“他对下面的人很好,是一个比较重情义的人。”

  戴威的最新动作,是在11月28日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公开信的末尾,戴威写道:“在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仍需坚守信念,哪怕是跪着也要活下去,只要活着,我们就有希望!”

  今年五月,戴威曾在内部会议中表示要独立发展,号召公司员工“战斗到底”。但这个表态并没有打动李铭,在ofo工作近两年,他看到,公司疯狂烧钱、同事的贪腐、公司内部站队,能力并不能决定是否升职:“虽然我很感谢ofo,但我不愿意陪着它战斗。”

  空军散场

  对于离职,李铭内心已经没有多少波澜。

  这已经是第三次裁员,而这个城市站员工情绪最激动的时候,是在第二波裁员后。

  李铭记得,小年夜那天,李铭和员工们吃饭,原本是围着大桌子吃饭的员工们,渐渐围成一个小圈子感慨万千,那天晚上,李铭和员工喝了点酒,说着说着就有人哭了

  “大家知道马上要裁第三批了,很不舍。”李铭说。

  第二批裁员和第三批的时间隔得很近,李铭记得,有一个员工和他说,很不喜欢公司的气氛,该员工不在裁员之列,但选择了主动离职。那时候距离发年终奖只剩一个月。“我给她打了一个很高的绩效年终奖,结果她都没要,想想好难过。”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ofo的公司体系里,三四线城市的运营管理团队属于“空军战队”,李铭所在的城市站就是其中之一。

  据李铭介绍,ofo资金链出问题开始,这个承载着ofo扩张野心的“空军”,也开始了被“优化”的进程。

  李铭称,裁员从年前就已经开始,分批次进行。ofo从未拖欠过员工的工资,裁员时,也都给了赔偿。

  今年2月,ofo将自行车作为动产抵押,换取来自阿里巴巴17.7亿元的借款。3月,ofo获得阿里巴巴领投的E2-1轮8.66亿美元(约55亿元人民币)融资,此前的借款包含在内。

  这笔钱被外界称为ofo的救命钱,此前,ofo资金链紧张的消息已经数次登上媒体头条。

  但对于李铭来说,坏情况并没有缓解。

  裁员的第一枪,打向了李铭所在城市站的运维团队。

  据李铭介绍,他所在城市站运维团队最多时有50多人,主要工作是找车、修车、调度。

  在ofo花的钱里,运维是最主要的支出之一。

  据《财经》杂志报道,到今年5月,ofo单月成本高达2.5亿元,其中运维成本高达1.3亿元。

  大幅度裁撤运维团队,意味着当地市场的ofo小黄车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而李铭告诉锌财经,年后他已经拿不到多少新车进行投放,整个城市站基本上处于停滞运营的状态,员工们等着被裁的命运降临。

  “第一次裁员,是公司觉得大规模超标了,后来是的确没钱了,被迫裁人,赔偿也越来越少。”李铭说。

  在李铭走后,ofo的人员还在精简,有媒体报道,ofo郑州公司已经人去楼空。对此,ofo公关部负责人对媒体回应称,“公司租约到期,办公室搬往其他地方办公,运营一切正常。”在今年6月,有ofo公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内部大裁员。

  走在路上,李铭发现,小黄车越来越少了,大多数是凌乱地摆成一排,破损严重。5月份离开至今,他再没回办公室看一眼,那里可能一个员工也没有了。

  竞速赛

  李铭曾和ofo走过最辉煌的时候,2016年下半年共享单车领域的融资热潮,他见证了ofo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4轮融资。

 ofo融资历史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ofo融资历史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2017年2月举办的ofo年会,有三千多名员工参加。

  戴威在台上对一名老员工说,“我记得你这个梦想,那么我今天就告诉你,你的这个梦想实现了。”他现场送出了一辆牧马人,满足了对方开着牧马人去拉萨的梦想,全场欢呼。

  那是李铭第一次见到戴威,“他很高兴,一直在笑。”

  这场年会上,几乎人人拿奖。李铭记得,只要有人上台参与活动,都能获得奖励,大多数人拿到的是一台笔记本电脑。

  那天深夜,戴威又在各个员工群里轮番发红包,热闹的一天,给了李铭很大的冲击。他真切感受到,自己赶上了ofo的第一波浪潮。

ofo创始人兼CEO 戴威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