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0-23 14:05:2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科大讯飞之惑:遭质疑股价大跌 盈利跑不过市值

  短短一个月,人工智能第一股科大讯飞已连遭流弹,负面缠身。

  先是一篇声讨科大讯飞以同声传译人员翻译的文稿冒充AI 成果的文章走红网络,将科大讯飞推入“AI造假”的质疑声中。随后科大讯飞又被央视曝光了非法侵占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建设培训基地为名开发房地产的一则“猛料”。

  面对AI造假门,科大讯飞回应称,文章作者将“讯飞听见”的转写功能误会成“机器同传”,公司并不存在造假行为。

  而被贴上染指房地产标签的科大讯飞,面对“涉嫌违规侵占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高科技招牌开发房地产”等质疑,公开辟谣称,科大讯飞观塘基地为IT产业研发中心,非地产项目,其入驻前对开发区位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不知情,目前已停止该中心运营;以及不会利用土地进行资产运作。

  科大讯飞的火速澄清显然并未能挽回投资者的信任票。10月16日这一天,科大讯飞被2万手卖单按在跌停板,收盘价为20.3元,市值为425亿元人民币,相较去年11月份市值的最高点976亿元,蒸发了超过550亿元。

  舆论风波或许只是诱因,作为国内人工智能第一股的明星公司,科大讯飞盈利能力已被外界诟病许久。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故事为何会深陷“只增收不增利”的尴尬迷局?全球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人工智能产业,面对多方围剿,科大讯飞如何突围?究竟是凛冬将至,还是即将迎来业绩拐点?

  高管急增持

  随着“造假门”“拿地门”相继袭来,以及市值在过去一年中狂泄不止,再一次引发了外界对于科大讯飞业务及前景的质疑。科大讯飞选择掏出另一张王牌。

  10月16日和17日接连两晚,科大讯飞相继发布了董事长兼总裁刘庆峰,以及全体高管自筹资金提前增持公司股份的计划,拟增持股份的规模合计不低于2500万元,其中刘庆峰的增持计划为不低于1200万元。

  据记者了解,刘庆峰目前持有1.58亿股,持股比例为7.53%,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其自公司上市以来,只登陆过三次证券账户,亦从未减持过一分钱公司股票。

  根据公告,此次增持高管名单主要有科大讯飞董事、副总裁陈涛、吴晓如、胡郁、聂小林,董事会秘书、副总裁江涛,副总裁杜兰、段大为,财务总监张少兵,其中,陈涛、吴晓如、胡郁计划各增持200万元,聂小林、江涛、段大为、张少兵计划各增持150万元,杜兰计划增持100万元,合计13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仅仅在4天前的10月13日,科大讯飞曾公告称,鉴于目前二级市场的情况,董事陈涛、吴晓如、胡郁,监事李俊、董雪燕,财务总监张少兵等6人取消了在今年4月就预披露的减持计划,其中四人则直接由减持改为增持。

  而据记者据了解,实际上此前的高管减持计划亦是事出有因。

  2013年4月,科大讯飞非公开发行股份,陈涛、吴晓如、胡郁分别贷款3000万元用于认购科大讯飞非公开发行股份,贷款年利率7%,贷款期限五年。上述贷款已于2018年3月30日期满,每人需要支付贷款本息逾4000万元。由于股票交易税费率为17%,为满足偿还贷款需求,每人对应资金需求约5000万元。因此需要减持科大讯飞的股份。

  日前科大讯飞董秘曾在互动易上表示,科大讯飞上市10年来,董事长刘庆峰从未减持过一股公司股票;总监以上高管没有一人离职,正是基于共同的产业理想及对讯飞未来发展的信心。

  问题是,全体高管自筹资金甚至借款增持,能拯救流年不利的科大讯飞吗?这个昔日的AI第一明星股要如何证明自己仍是那只美丽的白天鹅?

  上半年利润承压

  科大讯飞2018年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收32.10亿元,同比增长52.68%,实现归母净利润1.31亿元,同比增长21.7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19.9万元,同比下降74.39%,

  从财报上看,研发与销售费用高企,直接导致科大讯飞上半年利润承压。

  财报指出,上半年科大讯飞继续加大研发、生态体系构建及教育、政法、医疗、智慧城市等各重点赛道的市场布局投入,员工规模较上年同期增长近3500人,新增人员带来当期薪酬、费用的提升。因此,上半年新增研发费用2.29亿元,研发费用总额达5.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3.84%;销售费用增至7.33亿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长高达77.10%。

  此外,讯飞上半年现金流量净额为负8.2亿元,应收账款增至33.19亿元,较期初增长30.05%。

  与此同时,上半年政府补助大幅增加,非经常性损益金额为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8.52%。

  一位从事基金工作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科大讯飞目前净资产收益率基本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持平,而且还是在通过举债经营存在财务杠杆的情况下取得的,另外非经营性损益比例大,这意味着造血能力不足。

  实际上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爆发,以及科大讯飞的飞速增长,围绕科大讯飞的质疑就从未间断过。而外界对于科大讯飞的质疑主要正是针对其盈利能力。

  早在去年,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薛云奎就曾发文质疑称,科大讯飞是一家股市上的大公司,财报上的小公司,快速增长但盈利含金量不高,撑不起八九百亿元的高市值。

  科大讯飞财报显示,自2008年上市以来,自年总营收从2.5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4亿元,年归母净利润则从当年的0.7亿元,增长到去年的4.3亿元。10年间净利润增长了20倍,净利润则仅增长了5倍,净利润增长远没有总营收那么快。与此同时,净利润的年增长率亦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从2008年至今,净利润年增长率分别为30%、15%、26%、31%、38%、53%、36%、12%、14%以及-10%。

  而从非经常性损益来看,科大讯飞2012–2017年收到的政府补助分别为1.11亿元、1.47亿元、1.67亿元、1.80亿元、4684万元,占净利润比分别为40.06%、38.81%、39.32%、37.21%、10.78%。一直以来,外界亦对科大讯飞靠政府补助增色业绩的问题显得疑虑重重。

  对此,科大讯飞日前亦发公告对外表示,上市10年来,实现营收166.37亿元,确认政府补助收入9.72亿元,扣除退税收入后,政府补助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89%,2017年、2018年上半年比重分别为1.42%和2.74%,不存在业绩依赖政府补助。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