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04 17:48:5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刘胜军:减税成中国经济牌局王炸 有望击退贸易讹诈(2)

  • 一是开源,即乱收费

  • 二是抬高房价多卖地

  • 三是加大税收征收力度

  大家不要小看“加大征收力度”的威力:

  • 崔兴芳、樊勇和吕冰洋以 1996 - 2003 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税收征管效率每提升 1 个百分点,税收增加 0.654% ,截至 2003 年,税收征管效率平均提升了 96% 。

  • 潘雷池利用 1978 - 2005 年的数据研究发现,税收努力指数每提高 1 个单位,税收增长率提高0.42 个单位。经济增长对税收增长只有 25.02% 的解释力,而征管努力的解释度却可以达到 88.74% 。

  以“营改增”为例,之所以企业对“减税效应”缺乏获得感,一个原因是金税三期的出马:

  • 2016 年 7 月金税三期系统在上海正式上线,随后全国开始推广。

  金税三期的初衷是提高征收效率和透明度,减少偷税漏税。这本来是好事。但如果国家考虑到金税三期客观上“加大了征收力度”,就理应提高减税幅度,否则减税就变成了事实上的增税。想想看,假如税率降低 1% 、征收力度加大 10% ,会怎么样?小学生都会计算最终的结果。

  此外,各级税务部门在执法上具有很大弹性。据媒体 2017 年初的报道:

  • 一位民营企业主表示,“地方税务官员跟我们商量,说有困难,让我们预交税收。我们在外地投资的企业,已经预交到 2019 年的税了。”

  • 一位资深财政人士表示,江浙一带此前的税收基本是留有余地,不会收全。近几年,税收征管力度在加大,应收尽收的情况也越来越多。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直言:

  近几年减税政策不少,但是企业和居民缺少实实在的获得感,有的企业税负不降反增。背后的原因是,政策制定是个系统工程,文件上规定的税率和税基可能减少了,但实际的征管力度可能加强了。

  减税之难,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游戏。

  怎么办?

  4

  人不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说白了,“黄宗羲定律”意思就是:人不可能揪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要推动“真减税”,不能指望地方政府和财税部门的“觉悟”,而是要靠制约政府自我扩张的有效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指明了改革方向:

  •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

  • 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

  • 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

  谁来制约政府乱花钱?当然是人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

  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早在 2013 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呼吁:

  • 预算公开缺乏可操作性;现实中很多部门以国家秘密为由回避预算公开,大大削弱预算公开制度的执行效果。政府预算的收支科目按“类、款、项、目”四级划分,目前的财政预算只落实到“款”,重点项目到“项”,而“项”这一级动辄就是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预算,这些资金分配到哪些项目上去均由政府部门决定,公众很难知道这些资金具体花到什么项目上,人大也难以审查。

  • 应增强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透明度,对预算公开的原则、内容、时限、方式等需要作出明确规定;需要对“国家秘密”的内涵、外延和认定依据予以明确。本级公共预算按功能分类、经济分类分别编制,一般收支至少编列到“项”,尽可能落实到“目”。这样才能增强预算的透明度,真正做到没有预算不支出。

  • 在预算权力的制约方面,建议强化预算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落实人大的预算决定权和监督权。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