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04 17:48:5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刘胜军:减税成中国经济牌局王炸 有望击退贸易讹诈

  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 1610 - 1695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乃“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教授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

  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税费改革后,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

  2

  这是为什么呢?

  对于为何历史上的减税总是无功而返,秦晖在“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一文中指出:

  • 克服胡征乱派之弊、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主流的改革思路。仅在明清两代,便搞过“征一法”、“一串铃”、“一条鞭”、“地丁合一”等等。

  • 一般说来,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税”已包含了以前的杂派,一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黄宗羲精辟地把它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叹息“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者亦无几矣”。

  所以,根子在于:政府“减税”只是形势所迫之下的“壮士断腕”,而“加税”则是政府体系的动物本能。在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政府会“本能地”不断加税直至经济不堪承受。这就是历史周期律。

  3

  “量出制入”:财政的秘密

  当前社会各界对减税呼声之高,为近年来罕见。但是财税部门总是拿出“地方政府工资都发不下来”的话来唬人。

  地方财政“吃紧”是事实,但导致“吃紧”的原因有两种可能:

  • 收入太少

  • 支出太多

  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量入为出”,肯定永远觉得钱不够用。一个人如果精打细算,哪怕收入不高也会有些储蓄。这么简单的道理,用来解释地方政府行为亦然。

  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来看,居民、企业、政府三部门的收入之比从 1996 年的 69.3% : 13.6% : 17.1% 变为 2007 年的 57.5% : 18.4% : 24.1% 。其中政府占比上升 7 个百分点,而居民收入比重锐减 11.8 个百分点。

  有识之士,莫不忧心忡忡。早在2012 年“改革促进派”李剑阁就疾呼:

  我们中国税收连续十年来以超过 20% 的速度在增长,这个是不正常的。我们现在应该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 应该大幅度减轻企业的负担,尤其是那些小企业的负担。这几年政府强化监管,我个人觉得已经到了不能理解,不能容忍的程度。

  现阶段地方财政最大的弊病即在于此:

  • 由于缺乏财政透明度和制约机制,各级政府总是“量出制入”——钱不够了就想办法找钱,而非压缩开支。

  之所以说是“量出制入”,有数据为证。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的研究发现:

  从 1994 - 2005 年的 12 年间, GDP 的平均增长率仅为 9.57% ,税收平均增幅为 18.35% ,而财政支出的平均增幅 18.08% ,后两者惊人的一致。

  为何不论经济好坏、无论中央如何呼吁减税,财税部门都能完成“收入增长目标”?主要有 3 个高招: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