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21 13:17:2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为什么说马云的“筷马热食”是比便利店更加高级的食堂?

马云在上海又新开了一家“快餐”品牌。店内100平方米,产品线横跨多个品牌、多个品类。既有周大虾盖饭,也有湾仔码头水饺;既有主食、休闲小食,也有甜品、饮品和零食;不仅能做早、午、晚三餐的生意,还外加下午茶和夜宵;目前,月营收已超过50万元,坪效为周边餐饮商户数倍。

这个品牌就是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饿了么新任CEO王磊,亲自牵头的筷马热食,目前只开了一家店,准备两三年的时间,开出万家店。

阿里巴巴的动物业务图腾上多了一匹马——筷马热食。

这个项目脱胎于饿了么,据说是新任CEO王磊主导启动,藏在“未来餐厅”计划里的餐饮零售化项目,代表着未来餐饮市场的发展趋势。

筷马热食,据说现在仅上海就有50家店在装修。单店只有100㎡,计划开遍全国;不设厨师,堂食3分钟出菜,线上订餐最晚30分钟送达……

他的模型有点厉害:离消费者很近,开在办公室、社区的楼下;能提供多样饮食口味;有场景;一站式餐饮解决方案;能获得数据,目标客群有线上消费习惯,也有数据,所以能做到更精准化。

最关键的是,他的可复制性很好。几十平米面积销售高毛利标品餐饮,以及后台的轻模式,整合餐饮商家既有的中央厨房来供货。非常便于复制。

主打平台型品牌的筷马热食

筷马热食,不是阿里巴巴直接孵化的品牌,而是马云用95亿美元收购、全国第二大外卖平台——饿了么,新任CEO王磊主导的新零售餐饮项目。

论资历、论名气,它在传统餐饮行当里只能算作“后生”,可这名后生可畏的地方,就在于它有独特的定位和打法!

在传统餐饮领域,每个品牌都占据了自我的定位、品味优势,就如同肯德基的“炸鸡”、麦当劳的“汉堡”、海底捞的“火锅及变态服务”!

你会发现,在老百姓脑子里,这些大品牌的形象多半与具体的食物有关。但筷马热食的定位不同,更偏向于更虚的形容词:一是热,二是快!

这在它的品牌名和logo中已经体现的很明显。名字中,“筷”和马突出了“速度”优势,“热食”呈现了主打服务,“筷”还能代表是中餐;logo,是一只留有“闪电”发型的马头,橙红色也代表温度,英文的“Quick Mart”既有直译又有音译,与“筷马”遥相呼应。

光是在品牌命名方面,“筷马热食”就能称得上经典,虽然简单,但辨识度高而传播成本低,关键是明确告诉了你:“我是谁,我要干什么”!

它没有像传统餐饮一样,去强调“我做的XX菜最正宗、最好吃”,而是直白地说“我要帮你用最快的速度吃上一口热乎饭”!

虽然都是做餐饮,但筷马热食不是做专业化品牌,而是做平台化品牌。这种定位上的差异,把它带到了一个新赛道,非但不会四面树敌,各路品牌还将成为它的助力。

迎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是吃热餐的,早餐、午餐、晚餐都是热的。热餐饮食习惯导致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多样,各地区都不一样,差异很大。且非常挑剔,相对更频繁地去追求新的味道。中国没有像欧美那样形成全国统一的“味觉”,也没有像日本那样出现中食这种形态。

这带来了什么问题,或者说带来了什么市场机遇呢?

首先,这意味着,在中国餐饮市场,平台型的企业更容易做大,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容易出平台型企业的市场。由于中国人饮食口味非标,且频繁追寻新的味道,单个餐饮企业是很难满足中国人的“胃”的,再好吃,连吃三天也要吐了。

因此,能将众多热乎乎的味道、口味集中起来,供消费者选择的平台型企业,有很好的成长空间。当技术发展,移动互联网生活普及、“人口红利”持续,廉价的配送成本,以及中国人的热餐饮食习惯,这三大要素同时集中时,导致了外卖平台出现,并做大了。

外卖平台提供了更好的便利性,1小时送货到家、满足了中国人吃热餐的爱好,因为1小时内送达,菜还是热的,以及赋予了中国人充分的选择性。

其次,当外卖平台逐渐成长为大树之际,剩下的问题就是,外卖平台既有的形态是不是就是最终形态。

外卖平台仍有不完美之处。比如,经常点外卖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吃外卖与到店吃饭,味道还是有很大差异,到店就餐味道更好。尤其是面食,刚做出来马上吃,与1个小时后吃,味道差别很大。这就是热餐的复杂处。

对于餐饮品牌而言,这也是件伤脑筋的事,他们会担心自己菜品优势并不能在外卖平台上充分体现,因为消费者吃的时候,并不是味道口感最好的时候。餐饮品牌会担心消费者“误读”了自己的菜品,觉得你的菜品就是一般的味道,进而影响到店客流。

所以,外卖平台当下的一大不完美之处是,能不能有更快的送餐表现,比如,能不能十多分钟送达。时效性在这个市场还是很重要的。而要提升时效性,有两个方式:

一是离消费者近,实现更快送餐速度。

二是,菜品制作时间缩短。

这实际也是驱动当下餐饮零售化业态的原因之一。

将菜品标品化、商品化。门店的职能从餐饮制作供应消费者、有厨师,变为标准化商品零售,就是一个零售店了,菜品仅需几分钟加热,然后售卖,没有厨师,跟便利店的鲜食加热逻辑类似了。菜品的制作时间更短。门店呢,则可以开到离消费者更近的位置,比如楼下,实现更快速配送,以及帮助餐饮品牌企业扩大业务覆盖范围,因为单个办公楼下、社区楼下过去为很多餐饮品牌企业的业务死角,量小、餐饮限制等因素导致没有门店布局。

这种餐饮零售化业态就成为了一个新的餐饮平台。通过整合各个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或者工厂资源,来给消费者提供热乎乎的丰富性选择。商品则都由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供货。

比如,理论上,餐饮零售化业态可以实现将西贝、小南国等不同餐饮品牌的菜品集中于一个门店内销售。

由于锁鲜、包装等技术发展,当下的中式餐饮连锁企业基本都是由中央厨房供应标品菜品,门店只是一个加热、就餐场景功能,而没了厨师、烹饪的环节。包括西贝、小南国等非快餐连锁,其实,大部分供应菜品也都是“门店现场加热”的标品菜品。

这实际也是当下餐饮零售化业态“喷薄而出”的重要基础。

筷马热食一改往日经营痛点

相比大多数行业来说,餐饮市场规模非常庞大,去年就高达4万亿元。而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餐饮行业也一直进行着更新迭代,经历了从基本供求、品类细分到现在的互联网餐饮时代。不过,虽然规模庞大且门槛较低,也在细分市场有对应偏好的消费人群,想要经营好一家门店也并非易事,经营惨淡甚至倒闭的情况时常存在,只有解决了经营中的痛点,才能保证企业乃至行业更平稳的发展。

近年来。“三高一低”已经成为很多餐饮峰会的主题,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成本高和毛利低几乎是困扰所有经营者的难题。因此,一家零售新物种的出现,一定会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下面,我们看看筷马热食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行动。

1、 “双动线模式”提高坪效

对于餐饮行业来说,房租是最主要的成本之一,但是房租的高低却不能直接衡量企业的运营效率,越大的门店意味着越多的承载量,越高的收入。因此,我们通常喜欢用“坪效”来衡量运营的好坏,坪效的公式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就是线下总收入÷ 单店总面积,在这个公式中,房租反向影响着分子与分母,最好的结果就是在降低总面积的情况下,增加总收入。

为了达到这一结果,筷马热食在空间设计中,采用了“双线驱动模式”,在面积仅为100平的门店内,筷马热食分为了堂食用餐区、饮品鲜食区、零食零售区、热食即取区和热食操作区五个区域,而这五个区域又被区分为两种不同的场景:一条是能实现消费者即买即取的“筷”线,一条是还原了传统选餐、点餐模式的“热”线。在两条线路的共同作用下,使筷马的坪效最大化。

2、“轻模式”降低人力成本、食材成本

不同店铺的经营状况不同,人力成本也不能随意降低,如果盲目的减少人员,只能使在岗的员工工作量加大,不利于稳定和管理。而筷马热食对如何降低人力的思路,显然考虑的很深很远。虽说筷马热食的产品线很多,但所有的热食都是来自于品牌餐饮企业的中央厨房。这就大大的简化了后台的工作量,不需要建立厨房、工厂或者延伸到供应链的更上端。对于筷马来说,食材成本的变动与控制并非自己考虑的事,只需要选对合作品牌就行。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