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1 13:22:1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干货】如何从0到1用数据驱动产品和运营?(3)

所以这里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不确定性呢,这里面就是数据的差异,你掌握信息,掌握数据,跟你做决策,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其实对于什么是数据,其实数据就是信息,什么是信息呢?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是谁开创的?是一个叫香农的人开创的,香农是信息论之父,咱们现在下载一些东西都是Bit,Bit单位是香农定义出来的。他是定义了一个信息的单位,每一个最小信息单位就是一个Bit,然后他对数据做了一个定义,对信息做了一个定义,信息是个什么东西?信息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比如说,我手里握了一个硬币,我问你,这个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你没办法判断这个东西,你可能猜50%可能是正面,可能50%是反面。但是呢,如果给你一Bit信息,就是已经告诉你正面朝上了,那你猜的时候100%是对的,你直接就拿到这个结论,其实这里面就是有了一Bit的信息,就是因为你掌握了一点信息,然后你对这个事情的判断,要精确了很多,这个就是数据的价值,信息的价值,就是消除不确定性。

我就发现毛泽东有三点做的比较厉害的。

第一点,重视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你不管干什么事,先做一下调查,不要拍脑袋,不要凭感觉去做,不要乱说一通,先调查一下情况。

第二点,就是雾里看花的本领,你收集了很多数据,收集了很多材料,往那儿一摆,然后你看着晕了,看不出门道来,毛泽东就不一样,他就看到里面一些特点。

当时军阀之间混战,今天湘系跟桂系打,明天桂系跟粤系打,打来打去,大家看不出个门道来,但毛泽东他就看到一点,这些打来打去,归根到底,是因为后面的帝国主义不一样,他们之间是争夺利益的,这些打斗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军阀割据的局面,只要他们长期打下去,中间就会有夹缝,有夹缝就有革命的根据地,就有地方,所以他就要在夹缝中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他看到的。

等到抗日战争的时候,许多人觉得中国完了,打不过,有些人又觉得我们坚持一下,很快就要胜利了,也不出三个月,半年我们就能胜,都是这样的观点,但毛泽东总结,局面不是这样的,日本国力是很强大的,但是他个头比较小,中国是比较贫弱,但是地方比较大,这个情况,如果它打过来,咱往后退一退,打一打往后退一退,退到一定程度,他的兵力就分散了,分散到一定程度,他就强弩之末了,我们反过来去攻打他,所以这样会是一个比较持久的过程,所以他判断整个趋势是持久战。

这是毛泽东很厉害的一点,就是不只是说他去调查研究去搜集这些情况,你还要看到这些情况,这里面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就是值得利用的。

第三点,是革命乐观主义,光有前两点,整个革命过程不是说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是负面的信息多,许多时候都不行了,就像林彪觉得红旗到底能扛多久,但是毛泽东看来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样一个事,看法是不一样的。

创业其实也一样,我自己创业这三年,我自己总结都是,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一个,或者十条消息里面八条是坏消息,那你怎么办?不过了吗?这个不是这样的。你要去自己去激励自己,激励自己的团队,就是觉得这种局面一定是可以改变的。

另外,数据思维也挺牛的。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自己写的文章。其实确定了一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怎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他又提了一个数据指标,GDP,就看这个数,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你只要把这个数弄上去就可以了。

咱看一看效果啊,这是我从国家统计局上面截出来的数据,1978年的时候GDP,然后到现在2017年,每年8%往前涨,涨到现在,一年产生的GDP是1978年的225倍,你说这个差距有多大。那现在当然大家觉得这个生活确实比之前好了,你说数据有没有起到作用。

虽然说,当然我们定一个指标,比如污染,或者其他方面带来了问题,但是你如果没定这些指标,你可能什么也没搞起来。

再来说一个小例子,我今年春节的时候,去参加了自己学校一个入学20周年(聚会),我1998年上高中,当时整个高中是一年差不多入学的有500多人,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因为我们是最好的县高中了,许多学生都挤到哪儿去。所以它就得扩招,越扩越多,等到最近那几年,一年收2400个高一学生,这量就很大了,后来一个学校就撑不住了,就开始分成两个学校,新校区和老校区,当时一个是老师分成了两组,然后一个新校一个老校,两个校长挑人,你挑一个老师,我挑一个老师,这样分开了,学生也分成两组,新进来的学生按成绩排名,第一名在A学校,第二名在B学校,第三名在B学校,第四名在A学校,就这样尽量平均的分开。分开之后,等到三年之后,高考看成绩,两边升学率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那说明什么?说明整个两个老师队伍其实是有差距的,你要说学生都是平均分的学生,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数据分析例子,对比AB测试。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