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05 15:59:1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阿里京东出手阻击,爆红后的拼多多内外交困!(2)

从2017年初到2018年,拼多多的月GMV(成交总额)已从20亿狂飙到400亿,周活跃渗透率甚至仅次于手机淘宝。有消息称,2017年全年拼多多GMV接近超过千亿。1000亿年GMV,京东用了10年(2013年),唯品会用了8年(2017年),淘宝用了5年(2008年),而拼多多只用了两年3个月的时间就做到了。

低价伴之而来的隐忧

拼多多在强势崛起的同时也伴随了不少非议,假货、次品、罚款、商业模式不成立等质疑纷纷袭来,其中为人诟病最多的莫过于商品质量问题。

2018年2月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对2017年“双11”网络购物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的调查结果。在涉及平台上看,拼多多出现问题次数较多。在调查的箱包类样、化妆品类、鞋类样品三种仿冒样品类别中,拼多多平台的商家在3种仿冒样品类别中均有出现。

甚至有商家公然承认售假,《直面》在某消费投诉服务平台中看到,有关“拼多多公然售假”的投诉量高达950件,有效解决率不足60%。

某商家公然承认售假

拼多多还涉嫌虚假宣传诱导用户。来自中新经纬客户端的报道表示,比如收到系统短信显示“被抽中iPhone X手机0元幸运得”,实际上是拼多多的APP下载链接;0元网购榨汁机却先收到一条数据线,后来收到的榨汁机和购买页面上的图片不符,部分入驻商家还存在刷单刷好评的行为。

拼多多除了饱受用户的诟病外,入驻商家对平台亦有不少怨气。拼多多为严防假冒伪劣商品,对入驻商家进行高额罚款,最多的被罚款甚至达到几十万元,流量限制、降权、冻结货款等也是平台方处罚违规商家的手段。但是,个别商家投诉拼多多以平台条款为由强制进行处罚,上传证明“清白”的凭证仍旧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商家甚至质疑罚款收入成为了拼多多的“主要收入来源”。

拼多多澄清所罚款项是用来赔付消费者,同时也展现其积极打假的形象:《2017拼多多消费者权益保护年报》显示,过去一年拼多多主动下架1070万件疑似侵权商品,全年拦截4000万条侵权链接,将95%售假商家拒之门外。同时,还设立1.5亿消费者保障基金,帮消费者处理售后纠纷并维权索赔。但是,上述数据仍旧有消费者不买账,对其负面形象尚未改观。

低价显然能带来众多的用户,但同时也体现了平台缺乏用户忠诚度的弊端,加上粗放式发展策略的弊端逐渐浮出水面,拼多多已走到了第一个瓶颈期。根据极光大数据,从2018年1月到2月,虽然渗透率在稳步提升,但拼多多的月均DAU从峰值的4323万,降到了4013万,这是自2016年指数级增长后的首次回落。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