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1 14:22:0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敦刻尔克:为什么要纪念一场屁滚尿流的逃亡?

    没亲身经历过战争,只是经常蹭蹭热点。

    可是这一次,我忽然有点迷茫:为什么很多人说诺兰的《敦刻尔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呢?在我看来,影片在这方面很克制,几乎是“点到为止”。
 
    而且不止“残酷”如此。事实上,这部影片在展现彷徨、无助、焦虑、恐惧、悲伤、愤怒、使命感、责任心……所有这些情绪方面,都很克制。它没有刻意渲染伟大,也没有用力描写卑鄙,甚至连偶尔的煽情都只是小小地煽一下,马上就收。
 
    诺兰干吗要把电影拍成这样?为了“冲奥”所以不得不别出心裁吗?或许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也或许,“战争”这个玩意,本身就是这样的。
 
    上大学那会儿,我曾在某报社做暑期实习,采访过几位打过仗的老兵。当被问到“当时的心情”时,他们无一例外地思索半晌然后摇头:“不记得了”、“说不上来”、“应该没什么心情吧”……如是种种。有几人还瞪着眼补充:那是打仗啊,哪里顾得上心情。
 
    在不开录音笔的时候,这些老兵告诉我:真打起仗来,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精力高兴,也没有时间哀伤,甚至连害怕都顾不上——不管刚踏上战场还是杀红了眼,他们大部分时候都是脑中一片空白,只剩下本能在操控自己。至于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的?打赢了还是打输了?他们当时并不知道。
 
    这些都要等仗打完,由负责指挥的长官来解释。
 
    ——也就是说,“冲”的时候,他很可能搞不清这到底是“钳形攻势”还是“正面突防”,“撤”的时候,他也不晓得这究竟是“诱敌深入”还是“穿插迂回”。一位老兵甚至开玩笑地反问:你们的高考不也是“战场”吗?你做题的时候,难道不是“只要做出来就行”,还要搞清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有空想这些?
 
    我听了这话当然很失望。但或许,这更接近战争的真相。
 
    战争永远会被后人描绘成史诗,但对亲历者而言,它是较少有浪漫色彩和英雄主义的。战场上有活下来的人,但没有不死的主角;战争会造就英雄和传奇,但它本身并不光鲜亮丽、热血沸腾。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