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7 11:54:4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40年高考回顾,公平与效率怎么成“死结”

    又到高考时。1977年,因文革中断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也自此开启了40年的高考风云。自始,关于高考改革的争论就占据重要位置,今天仍在摸索中。
 
    40年,高考改革又将何去何从?
 
    激进还是稳健
 
    在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看来,经过多年的渐进改革,当前高考面临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在笔试中增加能力考试的比重,二是在考试中降低笔试的比重,需要强化综合评价,增加多元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才能给优秀人才更多展现的机会。所以,“统一的试卷,统一的标准”成为局限。
 
    “高考改革到底应该是激进还是稳健,多年来也一直在争论。当然,比较稳健的声音占了主导。”谢小庆称自己“一直是激进改革的倡导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受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委托和资助,对美国高考SAT和研究生考试GRE翻译、改编和试测,呼吁在高考中引入类似SAT、GRE的能力考试。
 
    主张统一考试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是稳健改革的倡导者。在刘海峰看来,高考改革进入深水区,要破除唯分数论,并不容易,形成中央确立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模式,离不开相当多的配套措施。
 
    刘海峰并不认同“唯分数论”,但是,过于激进的高考改革,能否在当前中国社会土壤中良好运行,要打问号。“中国仍是人情社会,讲究面子和人情,加之诚信体系并不完善,如果高招弹性过大,人情、金钱、权力大肆介入,造假现象无法制止,随之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从1993年到2007年的十多年,被刘海峰视为两种改革思路的激烈交锋期,很多人提出要彻底改革高考,甚至废除高考。
 
    2007年,恢复高考30年,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在全国两会提交长达8000余字的《关于废止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将“一考定终生”细化为包括学业考试、潜力考试、非学历因素、社会评价在内的多种选拔手段。“废除高考”、“破除‘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神话”等口号,极具冲击力。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