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8 15:34:21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货币政策希望用官方语言~~~

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货币政策希望用官方语言~~~

金融危机——中国的应对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回顾

1998年前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和消费拉动,1998年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在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改革开放30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与GDP的增长是完全一致的。 中国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基本满足中国经济腾飞阶段的需要。 但1998年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减弱;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较大,特别是2004年以后,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在600亿美元以上。 在社会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消费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基本吻合。 但是,1997年以后,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国内社会消费有所下降。 它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 在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中国出口猛增,成为所谓的“世界工厂”。 特别是200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出口增长的关联度越来越高。 ,出口已取代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顺差(净出口)的增加,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实行外汇结算制度,外汇储备的增加意味着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加。 控制流动性过剩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最重要的目标; 同时,在外汇结算制度下,随着出口的不断增加,国家宏观紧缩政策显示出内在的无奈。 全社会的“兴奋感”需要不断注入“兴奋剂”来维持。 如果没有“兴奋剂”的注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注定要走到尽头。

中国的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78-1996年的短缺经济阶段; 二是1996年以后的加速城镇化阶段,城乡承包制的推行释放了城乡居民追求财富的冲动,需求的满足也从温饱层面开始。 除珠三角和长三角进入改善住房阶段外,大部分居民还停留在以往以温饱为主的阶段,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消费品行业(食品行业、轻纺行业、家电行业)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 政府的投资重点主要围绕“煤、电、油、运”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1996年后,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30%,开始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从1996年到2003年,中国年城镇化率一直在1.43%到1.44%之间,中国每年约有1800万人。 从农村到城市,最直接的需求就是住房需求,而住房需求又进一步带动了能源、钢铁、建材、汽车等行业的发展。 在加速城镇化和出口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经历了2003年以来的又一个增长高峰,房地产、汽车、IT、通信等行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 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方向性问题,许多地方政府转向通过出让土地和房产税来增加财政收入。 结果,随着土地拍卖价格逐年上涨,房价也持续上涨。 这不仅提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中国加快推进的城镇化进程。 2004年城镇化率回落到l.23%,2006年甚至下降到0.91%。由于连续多年城镇化率年均低于正常值,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真实需求是不断下降。 2007年底,整个房地产行业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拐点”。 据统计,无论是中国经济存量还是经济增长,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闽南三角洲都占了全国的60%以上。 模式与新加坡和韩国相同。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小国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社会动荡一般遵循这样的模式: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中国政府防止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的关键一环是缓解就业压力,在结构调整中同时促进产业升级和解决就业问题

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阶段,仍需经历重化工业化阶段。 在就业和扩大内需问题上,政府应采取以下政策:

一是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

二是以“民生”工程为主导,解决最低收入阶层有消费需求但无支付能力的矛盾;

三是放松货币政策,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17%),防止通缩;

四是实施积极的减税惠民政策;

五是营造社会创业氛围,降低创业门槛;

六是支持“三农”; 七是以增量为基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八是加大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适应产业转型需要;

九是推进政府体制改革,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不与人民群众争利。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动荡,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倒闭等金融机构倒闭急剧、短暂且超周期恶化。 金融危机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近年来,金融危机呈现出某种形式的喜忧参半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特点是基于人们对经济未来较为悲观的预期,整个地区的货币价值将经历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将大幅缩减,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往往伴随着大量的企业。 关闭、失业增加、社会普遍经济萧条,有时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 - 类型特征

金融危机可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金融危机越来越多地以某种混合危机的形式出现。 其特点是基于人们对经济未来较为悲观的预期,导致整个地区货币价值大幅贬值,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遭受较大损失,经济增长受到冲击。它往往伴随着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经济普遍萧条,有时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或国家政局动荡

原因

大部分金融危机是由经济泡沫引起的。 以美国21世纪最大的金融危机为例,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的成因。

这场危机的背景是复杂且多方面的:

1、美国人的消费习惯。

借钱(贷款)消费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原因:收入跟踪模型。 年轻人钱少,但消费多; 老年人退休后享受优厚的养老金,但消费相对较少。 因此,年轻人借更多的钱用于消费(包括向父母借钱,这与中国不同)。 而且美国发达完善的信用体系使得几乎所有的消费都可以通过借钱来完成。 储蓄模式。 美国人的储蓄率历来较低,近年来徘徊在零附近。 消费只能靠借钱。 经济增长模式。 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消费拉动。 其消费率长期在70%左右,投资率在15%左右,出口为负。

2、经济管理思想。

70年代经济“滞胀”发生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遭到新古典自由主义的强烈批判。 此后,新自由主义受到追捧。 80年代“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经济自由、私有化、放松管制”成为引导西方国家经济走向的主要支柱。

3.经济环境和具体政策工具。

2000年后高科技泡沫破灭,美国陷入短期衰退。在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主持下,联邦基准利率连续13次大幅下调,从最高6.5%降到1%,强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资金,遏制了经济低迷,也带动了美国房地产多年的繁荣。 这是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 需要理解的是,在21世纪的头几年,同样是低利率政策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为什么美国的房地产行业反而相对其他行业发展得比较快? 原因在于:互联网等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的泡沫破灭后,进入了停滞期,抑制了该行业大量的资本投入;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外迁,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 此外,服务业繁荣后的更新换代需要一定的滞后期。 因此,这些行业的投资机会很少。 而且,自1990年代以来,美国的房地产一直处于稳定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资金开始向行业注入。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