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11 21:20:5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理财子接母行“推荐”资产的模式是啥?N型回路风险谁担险?

    此前“愉见财经”发布过一篇《理财子公司的“不可能三角”》,作为今晚探讨的背景。监管的期冀,母行的诉求(包括各分行对于表外扩张的路径依赖),加上理财子公司本身追求的发展逻辑,三者往三个方向拉,形成了这种“不可能三角”:

    -一端是监管要求:剥离影子银行包袱、推陈出新;-一端是母行期许:协同和承接母行“推荐”的资产,协助母行及其分行形成业务突破,做大资产负债;-一端是作为理财子自身的建设诉求:建起真正的投资顾问和财富管理能力。
 
    出了风险咋整?
 
    有了以上这个背景铺垫,大家就不难理解我一位理财子公司朋友的为难了——他说他的面前,摆着一批批的资产,都是分行推荐过来的,而且很多还是已经过了分行信审、甚至过了总行信审的,被“保荐”的、被拍胸脯说“优质”的资产。他问我,接是不接?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已经聊了接或不接两头的考量分别是什么,以及接多少。今晚的“愉见财经”接着来讨论,怎么接,以及接完了风险怎么算。
 
    作为独立的法律主体,最教科书式的答案肯定是“自己的风险自己担”或“谁审批谁担责”。但银行们的路径依赖,又肯定会觉得,既然是母行“推荐”的,到时候“妈”肯定会管的。
 
    这是一个没有前经验可循的问题,眼下市场上完全没有可以依据处置的“承接”案例可供参考。说穿了,其实就是个“破刚兑”老问题。
 
    监管指导着银行资管母子分了家,不就是为了做好风险隔离嘛?
 
    但银行谁敢先破个刚兑试试水?监管这边拿着大刀守着,客户那边拿着放大镜盯着。是,破刚兑大门是已经开了,但没人先出来啊,因为很多人在猜,先出来那个,弄不好是要被踩踏成为牺牲品的,以后市场还怎么做?
 
    回想2014年以前的资金池草莽年代,咱“妈”还是相当硬气的,一拍胸脯啥都给你搞定。当然彼时那都是一家亲,自然没有什么母行子公司。
 
    “愉见财经”听业内说,最绝的,甚至就从自营资金池里面通过excel单独做个账本,指定这笔资产就是银行理财了,万一出了风险,旧池子用表内贷款承接,一千亿说倒也能倒过来的。
 
    不过从“三三四十”、到资管新规、再到理财子陆续批筹设立,监管层下狠决心要解决上述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管着“妈”,“妈”也得认真执行。
 
    所以时过境迁。对于承接来的资产,我那理财子朋友说,母行虽然也暗示了到时候有问题总会给你想办法解决,但能摆在明面上的话,只剩两个字:审慎;再加一句:要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
 
    嗯,好标准的答案啊……
 
    N型回路谁担险?
 
    接下去再看看有没有别家的作业可以抄抄,于是股份行们都想到了去课代表Z家看看。
 
    行,“愉见财经”就跟着去Z家扒拉扒拉,发现他家母行给理财子推荐资产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单险模式:分行项目先从分行投行部发起,报总行投行部立项,总行投行部审批后,分行将项目直接报给理财子公司,理财子公司进行单独审批,风险由理财子承担。另一种是双险模式:分行项目资产发起后找总行投行部立项,审批之后,分行过信审会,之后给到理财子公司对接,理财子公司再进行审核。
 
    不过我又请教了业内人士,据说,上述两种模式中,如果非标资产在某一支产品中占比过高,是不可以的。
 
    第一种模式有些像推荐模式。但按照“谁审批谁担责”的原则,这种模式最终的风险如果是理财子承担的,那理财子理论上就应该有很大决定权去sayno。
 
    当然你们注意到了,我的用词里有“理论上”。
 
    我那理财子朋友说,一些分行会催着理财子尽快落地,并且明里暗里都强调了出了问题帮忙兜底的意愿。巴特,真到责任认定时,独立法人的理财子,并不会因为曾经get了几句承诺就被免责。
 
    此外还有合意资产的问题。在投资经理负责资产的理财子公司,各经理会在排名压力下尽可能发现资产的最优价格,追求资产最优的相对价格——而分行推荐上来的资产往往都期限较长。
 
    第二种模式,有点类似N字型,先由分行投行发起,总行投行审批,之后回到分行过信审会,一些项目甚至要上总行信审会。
 
    还是说到“理论上”,面对这种过了总行信审会的项目,理财子作为独立法人,也是要去走双重审批流程的。
 
    但操作中,坦白说,谁会否定啊?
 
    这种模式就有点类似于“保荐”了。那风险怎么算呢?大家要不要猜一下?
 
    “我们希望做资产批发商,银行给我推送,我负责投放。监管要求风险隔离、业务隔离,所以理财子公司最好还是不要过多参与银行内部决策。”我那理财子朋友很一本正经地说……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