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5 13:03:5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美国加息次日,中国央行宣布“加息”!

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联储宣布上调基准利率25个基点,利率区间上调到1.25%-1.50%,正式迎来年内第3次加息!

美国加息世界震动,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后,香港金管局上调基准利率至1.75%。在此之前,韩国、英国等央行也已经分别宣布加息。

这时大家把目光盯向中国,到底要不要跟着加息?美国加息次日,央行以这样的举动回应:

1、央行进行了2880亿元人民币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期限为1年,利率是3.25%,上次是3.20%,上调5个基点;

2、央行进行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200亿元28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分别是2.5%、2.8%,此前分别为2.45%、2.75%,上调5个基点;

3、12月14日晚间,路透和香港日报均报道,央行还上调隔夜、七天和一个月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各5个基点至3.35%、3.50%和3.85%。

至此央行完成了一次完美的“加息”,但需要注意,这一次“加息”不是上调基准利率,中国的基准利率是存贷款利率,也就是商业银行-企业、居民之间的借贷利率。咱们普通老百姓日常交谈提及的央行加息指的就是上调基准利率。

而12月14日央行上调的MLF、逆回购、SLF实际上指的是央行与银行之间的借钱利率。

上调MLF、逆回购、SLF利率与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有啥不同呢?

第1种:假如央行上调基准利率,意味着银行只能以这个为基准上下浮动一定的比例确定给企业、居民的存款和贷款利率,可见,基准利率的上调会快速传递到企业、居民的资金成本中。

第2种:假如央行上调MLF、逆回购、SLF利率,传导的链条是这样的“银行向央行借钱成本提高-银行迫于资金成本提高不得不抬高对居民、企业的存款或贷款利率”。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