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07 11:08:11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盘点哪些高考失利的名人们(2)

 
    但后来麦家发现自己的兴趣在文学上,偶然读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和他当时有一样的心态,压抑、躁动……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这让麦家觉得自己也可以写小说了,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暗算》《风声》《风语》等作品问世。
 
    90年代的高考,依旧神圣无比,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也显得尤为巨大。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和家长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等新政同时实行,表明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1992年参加高考的徐静蕾,报考的是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化妆专业,面试却失败了。在考场外徐静蕾遇上一位导演,把她误认为是表演系的学生,这使她猛然动了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念头。
 
    专业考试时,老师让徐静蕾表演了两个小品。事后徐静蕾回忆道:“当年和我搭档的两个考生和我一样,最终都考上了,但他们都是有一些经验的演员,我能考上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对手很好。对我来讲,那次考试真是超水平发挥。”
 
    90年代中后期,高考逐渐分化,高校开始在全国大规模扩招,大大扩展了高等教育的受众面。当代著名作家、编剧张嘉佳,曾出版《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并被改编成电影。他的高考故事也非常具有戏剧性。199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张嘉佳化学考试的答题卡没填涂准考证号,这一科没有成绩,总分只能上二本。次年他复读,啃完厚厚几大本“题典”,考上了全国最好的大学之一—南京大学信息工程系。
 
    以前他觉得高考是“神经病”,“一群傻子折磨另外一群傻子”。回过头看,他觉得人生经历的这一切都可以看作一种磨练,“回忆起来,你只觉得苦,可难道人生都不能吃点苦吗?一点苦都吃不了,那还混什么?”
 
    2000年后的高考,其参与者是这个时代最具创造性的80后,他们对于高考的思考已经突破传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却不可避免地要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著名组合水木年华的两位成员缪杰和卢庚戌,就用“噩梦”来诠释自己的高考经历:“没有什么比高考更狠的事儿了。从小到大,为了高考这个目标,我们牺牲了多少童年该有的自由与乐趣。”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