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5-21 17:46:10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中国历位首富,谁的实力最强?(4)

生于寂寞,死于寂寞。

凤凰男变官商:人脉之术发挥到极致

胡雪岩幼时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进钱庄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就是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普通伙计,在几个贵人的帮助下,财富急剧膨胀。当然,这些贵人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道光年间,王有龄捐了浙江盐运使,但无钱进京。胡雪岩感觉这个人有潜力,可以结交,便资助了王五百两银子。王有龄发迹后不忘当年胡雪岩知遇之恩,用公款资助20万两白银,帮助胡雪岩开办了“阜康钱庄”。

钱庄生意对胡雪岩有着重要意义,它提供了胡雪岩和有钱人结识的机会。靠着这个钱庄,胡雪岩看到的是一条铺满白银的路。

早期钱庄是连年战事的受益者,胡雪岩便借机大发战争财。避乱上海的苏州富家子弟、清军将领存在“阜康”的白银就达数百万两,胡用这些资金从事投资,很快家资逾千万。

胡雪岩显然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把自己很喜欢的沦落妓院的官宦人家小姐芸香,送给了当时已官至巡抚的王有龄。这样做,既得到王有龄的器重,又得到了芸香这个眼线。之后,胡雪岩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槽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

清朝晚期,一些人脉通达的中国商人开始穿梭于外商和政治势力之间,猎取需求缝隙中的暴利机遇,胡雪岩就是其中之一。接下来,胡雪岩结识了左宗棠,并得到了成为“国家生意”经纪人的机会,一度成为垄断者,他的个人资产在高峰期超过清政府国库储备金,达到白银3000万两。

黑心钱和仁心钱:我要的只是享受

胡雪岩是一个人格有些分裂的人。一方面大发战争黑心财,另一方面却开设了著名的胡庆余堂,周济老百姓。

胡雪岩还是个缺少信仰、内心空虚的人,他常自谓:一不做官,二不图名,但只为利,娶妻纳妾,风流一世,此生足矣!

清政府为了筹备塞防西征的军费,左宗棠以地方亏欠的协饷为担保向外商借钱,金额达1595万两。

所有和外商接洽借款事宜全部由胡雪岩具体经办,利润之丰厚难以想象。汇丰银行的借款利息只有10%,清政府却要支付15%,这中间会有多少钱流入胡雪岩的腰包呢?清政府的这些烂账最终还是要老百姓来支付。

胡雪岩的胡庆余堂却同时在赚着仁心钱。

1875年由于战乱、疫病等原因,死亡率剧增,胡雪岩邀请江浙一带的名医研制出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赠给受灾区民众。胡庆余堂还向老百姓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这些善举为胡庆余堂带来了非常好的名声,也带来了财运。

不管黑钱白钱,胡雪岩总之是赚了很多钱。

他的多数钱都花在了女人身上,除了先后两位正妻,还娶了十二房姨太太。他为这些太太建造了休憩场所——娇楼,极其奢华。姬妾分室而居,而他则像皇帝一样,每晚随手拈牌招姬妾入寝,生活极其奢靡。如此的好运气和奢靡,连老天都会嫉妒,何况是人。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决定遏制左宗棠的势力,“排左必先除胡”。

官方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丝绸生意亏本,钱庄被挤兑,胡氏帝国很快就被搞到倒闭,胡雪岩本人被慈禧革职查办。难得的是,在胡雪岩家破人亡的时候,

以义佐利,以利佐义,合而相成,通为一脉。------顾宪成

赚取利润的时候要有考虑到义气,行侠仗义的时候也要有钱的辅助,两者相辅相成,合为一体。

点评:

胡雪岩的破产虽与其政治后台左宗棠实权旁落有关,但胡庞大而单一的资本大厦也是其衰败的关键。他虽然是轮船招商局的发起人,却不愿意投资新式企业,一心坐庄生丝,宁肯把数百万现银砸在生丝投机上。他把财富全都捆绑在他的6家海关银号,一连串的票号、钱庄,26家当铺以及其他大大小小商号和上万亩土地上,造成最后凄惨的悲剧。

伍秉鉴

伍秉鉴:世界首富全球理财

“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这是清代大贪官和绅的绝命诗。如果清代首富伍秉鉴在晚年读到这首诗,想必也会有一番感慨。作为一个进出口贸易商人,因为生意上的成功被景仰,也因为对民族造成的损伤而被人唾弃,虽然这可能并不是他的本意。

在《华尔街日报》评选出的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中,伍秉鉴是入选的中国人中唯一的商人,但巨额的财富拯救不了这位在帝国残阳中挣扎的老人。

帝国儒商:诚信、低调、谨慎

1757年,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广州成为唯一保留的通商口岸,“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十三行”垄断了清朝的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闭关之后的100年内,广东“十三行”上交的关税占到清朝总体的40%,清朝的海关被私人承包了。

在这样一个畸形的年代,“十三行”想不赚钱都难。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其父伍国莹一手创办的怡和行。作为“十三行”之一,怡和行出口的商品又有着过硬的质量。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都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伍秉鉴对其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进行估值,共约2600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0亿元),在西方人眼里,他就是当时的世界首富。建在当时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

荣氏兄弟:从消费品生意到富过四代

荣氏家族的财富起飞于1896年,荣德生、荣宗敬两兄弟在父亲的支持下,开设广生银庄,业务兴旺,之后转入实业领域,在面粉、纺织这两大民生领域大举发力,一度辉煌。

各种企业难题,一个都不少

食品安全、危机公关、资金链面临断裂、高管招聘、员工管理等一系列让现代企业都很头痛的问题,荣氏兄弟靠着自己一点点地摸索,硬是都走了过来。

面粉业是荣氏兄弟最先进入的实业领域。20世纪初,他们目睹免税的外国面粉大量进口,销路甚畅,漏卮日盛。1900年10月,他们以6000元钱庄赢利作资本,与人合伙创办了第一个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面粉这种食品,在当时还属于一种新产品。和现在食品企业有时会面临食品安全谣传一样,当时也传出“粉厂的大烟囱是用童男童女祭造,才竖起来的”,“机制面粉看着白,却没有营养,吃了会不消化的”,更有人有鼻子有眼地说:“保兴面粉有毒,某地某家姑娘吃了已中毒身亡……”种种谣言令保兴面粉厂濒临破产,幸好后来荣氏兄弟以高薪聘来营销高手王禹卿,为工厂打开了销路。

在当时不稳定的局势下,实体经济的资金短缺问题是家常便饭。1908年,荣氏企业遇到了第一次资金危机。国内小麦歉收,外粉大量涌入,市面上麦贵粉贱,面粉厂连续两年大量亏损;荣宗敬投机股票赔钱;运送低价购进洋粉的船触礁沉没;账房先生席卷了仅有的一点现款逃走……门口讨债的人排成了队。

这时候高薪请来的王禹卿又一次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摆下一个空城计,说老板去买机器了,生生地把债主给骗走了。荣氏兄弟请来的贵人不止王禹卿一个,还有“大聪明人”薛明剑,他在企业员工管理改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荣氏兄弟另一次大的危机便是申三纱厂的员工管理。

1924年,工厂里的工人分为两派,一派是整日抽鸦片、泡堂子的大小工头;另一派是掌握技术的工程师和工商中学毕业生。两派矛盾不断,谁好谁坏一目了然,但是工头派的力量依然强大,甚至在工厂宣布废除工头制之后,工头们靠着打砸工厂、殴打工人让工厂收回成命。

从此工厂的人事改革变为循序渐进式,加大新员工培训力度,逐步减弱工头势力。到了1927年,大革命的新思潮汹涌澎湃,废除工头制也水到渠成。申三纱厂人事改革推迟了将近三年,但在中国各厂家中是最早实施的。

富过四代,桃李满天下

荣氏兄弟创办的商业帝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到如今已经是第四代。“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这句荣家的经商家训已经融入这些子孙的血液,并不断演化为新的财富。

在荣氏家族中,荣毅仁这一辈健在的已经不多,比较活跃的只有荣宗敬的幼子荣鸿庆,现任taiwan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这家银行有望成为首家在大陆开分行的taiwan银行。

荣智健的同一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大都事业有成,在海外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荣智鑫,其父荣伟仁是荣德生的长子。他成立了一家名叫美联的烟草公司,后被一家MG企业收购,荣智鑫从中净赚一亿多港元。1975年,荣智鑫又成立了荣文科技有限公司,七年后公司在HK上市。

荣智美,荣智鑫的二姐,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