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31 16:51:5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浅谈市场化改革的利弊

浅谈市场化改革的利弊

浅谈市场化改革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上经营和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其实就是把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自己可以根据资金情况和对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自主调整利率水平,最终形成利益利率以央行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为依据。 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利率制度和利率形成机制。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央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改革的重点是:

● 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

●取消对贴现票据的利率控制

农信社贷款利率不再上限

●个人房贷利率浮动区间暂不调整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以取消30%的贷款利率下限为第一步,最终完成的应该是取消金融机构存款利率。 它将经历一个培养中国金融机构在存贷款利率方面的定价权的过程。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利率

1996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1997年6月,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市场化债券。

2、1998年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要求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 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改革贴现率生成机制。

3、1999年尝试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

央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在中资保险公司法人中试行大额定期存款(起存金额3000万元),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初步尝试改革存款利率。

4、2000年推动本外币利率市场化

2000年9月,放开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 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5、2004年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再次扩大

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9-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9-2倍速度。

6、2012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正式放开

2012年6月8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调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基准利率的 0.8 倍。

三、利率市场化的优势

1.促进金融业衍生产品的产生

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全面出台的情况下,市场上绝大部分金融产品都是由银行定价,而存贷款基准利率

利率由央行控制,银行存贷款利率没有标准的平均收益。 参考收益率标准最终归结为国债收益率和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但难以形成基准收益率。 重要的原因是它没有完全市场化。

2. 提高金融市场效率

金融市场建设对利率市场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利率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其次,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条件,这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 三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利率市场化与央行的利率调控能力、金融机构的产品定价能力、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这是提高央行监管能力的重要条件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

3.促进小企业发展

(1.5-2)及以上浮动利率贷款中小微企业占比最高,同时小微企业在浮动利率贷款中占比较第三上升4.7个百分点四分之一。 中型企业也增加了低利率贷款的份额。 这表明金融机构可以落实2004年10月29日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要求,根据企业的信誉、风险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贷款利率浮动系数。 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利于弥补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成本较高的问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4、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可以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与市场利率有机挂钩,有利于提高绩效考核和内部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此外,根据内部利率确定市场定价,也有助于银行缩小内部纵向差异外币存款利率放开,降低管理成本。 利率市场化可以促使银行更加关注市场变化,增强风险意识和成本意识。

四、利率市场化的弊端

一、对中小银行的不利影响最为明显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不仅与银行自身资产规模有关,也与中小银行的结构和盈利特征有关。 风险管理能力薄弱也体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 中小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小银行资产规模较小,传统业务竞争力较弱,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较弱。

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和贷款总额占商业银行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小商业银行已成为银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障碍外币存款利率放开,中小银行资产和贷款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

在资金管理方面,一些中小商业银行往往采用分支机构职能型组织结构。 总行资金池和分行资金池不是一个有机整体,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管理。 上下“资金池”的区别在于管理层进行业务往来。 首先,资金管理职能单一,资金池在组织架构中的地位不突出。 二是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大、要求高。 最后,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使用安排不合理。

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将大大增加。 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商业银行可能会在市场利率波动中遭受损失。 各商业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取决于其风险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可以用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滞后后果

虽然无法判断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利弊,但改革滞后导致的资本价格扭曲已经凸显。 今年11月,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存款减少2010亿元,同比减少3618亿元。若剔除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860亿元和财政存款增加的4190亿元,这两大增长其实都来自于普通居民存款。

净降幅达7272亿元。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和永久性风险

所谓利率市场化阶段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初期无法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而产生的金融风险。 在转型阶段,利率市场化从两个方面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一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上升,银行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将加剧。强化。 但如果利率上升过快、过高,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会降低资产平均质量,增加信用风险. 人们承担的风险主要落在银行身上。 二是在利率总体水平上升的同时,利率波动也在快速加大。 然而,在长期监管环境中生存的商业银行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变化的规律,也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 在经济史上,利率市场化的加速几乎总是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银行业危机。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台湾银行业在利率管制放松后连续三年出现集体亏损。 主要原因是台湾银行业发展太多太快,导致过度竞争。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 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还是下降,市场经济的各种变化,甚至银行客户的还款或取款时间的变化等,都可能对利率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程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利率市场化是一项有利也有弊的改革,但却是中国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只有这样,经济才能更加全球化。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