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03 14:47:5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有人认为学区房会成为最危险的资产,请问这是为什么?

  学区房会成为最危险的资产吗?题主这个问题很有深意,房子一旦被贴上了学区房的标签,那么价值就大大增加了,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产更是如此,本文从学区房的来历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讲讲这个问题。

  1、学区房的来历

  学区房是教育政策和改革的副产品,中国人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苦了自己和父母但是绝对不能苦了孩子的教育,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孩子的教育支出却从来不手软。

  今年我们刚刚经历了高考,高考是我们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关口,十年寒窗只为高考,但是我们都知道,高考的成绩好坏其实从你进入什么样的学校开始就决定了,你进入了一个升学率高的高中上学,你高考考上好大学的概率自然就大大增加了,而你一旦进入了一个不怎么样的高中,那么你即便再努力,你的的上限也很明显。

  但是我们的高中其实很大程度上是由初中决定的,上什么样的初中就决定了你能进入什么样的高中,但是你要上什么样的初中其实也取决于你上什么样的小学,所以很多家长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着手为孩子将来进入什么样的初中在做准备了。

  讲了这么多和我们的学区房有什么关系?别急,重点马上就来了,在2012年的时候教育部出台了一个政策,那就是“就近入学”,这个教育政策的初衷本来是希望避免以前的一些不好的教育现象(具体我们后面再讲),但是谁都没想到这个政策最后竟然催生出了一个著名的副产品——学区房。

  孩子的入学到底是以什么为录取标准?有人说是分数,谁分高就录取谁,其本质拼的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人说是地位,谁的父母社会地位高就录取谁,其本质拼的是关系;也有人说是金钱,谁出的钱多就录取谁,其本质拼的是金钱!这些都是不同的竞争准则。

  在不同的竞争准则下,最后就诞生了这样的耳熟能详的“名词”,比如条子生,其实就是拼关系,看谁的关系更硬;比如“择校费”和“借读费”,其本质拼的是谁的钱多。上面这些名词都“臭大街”了,学生家长都不喜欢,所以社会舆论不好,最后教育部就研究改革,最后的结果就是“就近入学”,大家都别争了,以后就看你家的房子在哪个学校附近,这样大家就没什么好争的了,但是这个政策真的是一个“书生政策”,是自己在办公室瞎琢磨出来的,房子不能买卖吗?那些有学区房的家庭但是孩子已经上过学了,那么就可以将这个房子卖了,而且要加价,因为这背后是教育的附加值,所以才形成了“学区房”一说。

  学区房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本质还是拼钱,因为买房子难道不花钱吗?而且是大价钱,这个比以前的借读费什么的要多多了,而且是家长、学校和教育部门三输的格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家长花费了比原来更多的钱,而学校也没有收到钱,原来的借读费至少还可以用在学校的支出上,比如教师工资比如学校的硬件建设,教育部门投入这么多教育资源,最后也没获得什么好,学区房的钱也没有交给教育部啊。

  唯一的获利者就是原来就有这个房子的业主。

  2、名声不好的学区房迎来了新的改革

  这么多年下来,学区房已经烂大街了,名声太臭,于是要改,最后教育部又出台了一个政策,这个政策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抽签”,其本质拼的是运气,说得具体点就是电脑随机选择,这下子大家都没什么好说的了。

  “抽签”是我们现在很多领域解决供需矛盾的办法,比如车子,要摇号,比如买房,要摇号,摇号的背后不就是“抽签”吗?其实这种做法也是一种“懒政”,是不作为,因为怕担责任,如果收借读费这是要被骂的,如果是走后门,也是要被骂的,如果就近入学,最后还是被骂的,现在好了,直接“抓阄”,好坏各凭天意,这些都没什么好说的了。

  如果全国的教育部门都完全落实这个政策,这个才是一个“灾难”,我们的学生学习不拼成绩了,最后拼运气了,小学生初中拼运气,初中生高中拼运气,最后的结果会如何?我们的子女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学习?如果人生就是一场运气,我们何必要努力奋斗?



  这个政策最后能够落实多少笔者不得而知,应该是不会完全落实的,否则真的是一场灾难,这是“恶法”当道!

  最近笔者亲戚的一个孩子正好是初中升高中,最后的结果是分数不够录取分数线,选择付出几万的择校费进入一所高中上学,虽然笔者不喜欢择校费,但是这至少比“抓阄”要靠谱。

  未来的教育会如何取舍?笔者认为也许会是分数为主,拼钱、拼关系、拼房子、拼运气为辅的一个局面。

  教育资源不足,这导致了一定是有一部分孩子无法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目前我们国家的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是90%左右,这就意味着有10%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就不能接受高中教育了。而在高中教育中,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肯定不够所有的孩子进入优质高中学习的。

  那么最后的录取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还是得是分数,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没有什么录取标准比这个更好!

  学区房会有一定程度的降温,但是完全消失笔者认为是不会的,上有政策,下游对策,“抓阄”本来就是扯淡的事情,如果下面所有的学校都照做了,那么才真的是一场“噩梦”。

  未来的情况更有可能是这样的:有学区房不一定能够上区内学校,但是会大大增加你上该学校的概率。这种确定性是在下降的,那么学区房的价值也会随之降温。

  最后再多说一句,有很多人都希望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要素质教育,升学也是要靠这个为标准,这种思潮原来一度很有市场,不过在支持这种想法之前先去了解一下要学习这些东西的市场价格是多少,声乐、外术、舞蹈、体育、这四项的市场教学费用是多少,去了解一下市场价格,如果升学是要把这个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录取标准,那么拼的是什么?其实背后还是拼的是家长的钱袋子。十几年持续的请老师来教,这笔费用会是多少?

  笔者不是说孩子不要学习这个东西,而是说要不要作为升学的录取标准,你有钱,有能力给自己的孩子学习这些,这个没有问题的,而且很好,但是一旦作为升学录取的标准,那么性质就变化了。

  学习拼的是成绩,我们学习的时候有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个也许是那个时候最好的教育理念,工程师的兴起,其实是和这个分不开的。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