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5-15 17:18:2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怎么通俗得理解马克思主义?

    从系统之外,思考系统的思维框架
 
    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以前上学的时候,仿佛是懂了。但实际则是一头雾水。
 
    但现在生产力的质变点来了,你会发现:智能化(无人化)要求:分红逐渐取代工资成为家庭收入的主体,人们可以主动的、渐进的从全职劳动中退出(享受生活),降低劳动时间,智能机器才能渐进的替代人类的工作,逐渐走向全智能社会。但主观努力则是鼓励:万众创业、鼓励延长退休时间、鼓励加班加点.....为什么主观努力和客观要求背道而驰?答案就是马克思讲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现在的生产关系适用于起步阶段(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要求人们勤劳、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并通过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和奖惩人们的行为。这种制度和约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转化为美德、经典、约定俗成和思考的支点。起点(一穷二白)的一致性会使东西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形成无差别的共识,勤劳都是美德,懒惰都会被鄙视。但智能化来了,这种共识就会成为阻碍人类更进一步。
 
    从利他视角思考世界,也是整体视角思考
 
    画一个圆,人的行为在圆的边缘游走,思考方向指向中心(权利和钱),这是一种本能。这种思维方式会使自己思维形成一个盲区,就是圆之外的部分,也就是利他的部分成为盲区。通俗的说,人人都是自私的。人就无法发现合作与未来。很多简单的数学逻辑ta都无法理解。举例来说,西方有大量经济学家,但很少有人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讲清楚为什么会发生经济危机。原因是什么?答案并不复杂。他的假设限制了他的思维。实际上,利息差对应的权利指向银行系统,利息差对应的义务指向社会。固定利息差的金融制度要求社会订单增速必须高于5%,否则,实际企业无论生产能力多强,都无法偿还银行贷款(这是一个数学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计算)。但社会订单增速能够持续保证每年都增加5%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且社会订单还存在着一个结构性的大拐点,那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订单会随着城市化拐点出现之后,而结构性的消失。当订单结构性消失的时候,债务危机会很自然的来临。查看各国经济数学,共性很明显,那就是所有完成城市化建设的经济体都会面临一次剧烈的经济危机冲击。按照顺序排列,70年代末,美国十年滞胀,80年代初,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日本地产泡沫破裂.....
 
    相信数学超过感觉
 
    马克思的预见是建立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之上,而不是靠感觉和宗教信仰。数学的特征:我计算的结果和你计算的结果是一致的。我们根本无需靠什么关系来得出相同结论。马克思的预见曾经被无数次嘲笑,因为按照感觉(从我和现在的环境出发),人类自觉劳动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抛开感觉,如果你一生只需工作4年时间就可以获得经济自由,且你工作与否都不影响社会的正常运转,你是否会主动的要求劳动?就如同现在上大学一样?数学上存在的质变点实际很简答,40年退休,劳动是义务。4年退休,劳动是权利。否则,你上了20年学,直接什么都不干,无所事事,那种失落感是我们现在没有体会的。抛开感觉,你会发现,我们现在的效率:生产一辆汽车只需要16个总工时。如何资源配置合理(分布式记账,记账权分布在每个人手中),我们能够用50个工时兑换一辆汽车,你的4年工作(8000个工时)是不是已经可以实现经济自由?
 
    因此,马克思主义(客观)回归,是人类通往未来的钥匙!
 
    只有利他主义才能发现:新人机关系。
 
    智能机器债=人类的提货权=退休金
 
    智能机器债=政府税收=减免税收
 
    智能机器债=投资生产智能机器的资金=全智能时代=人类取之不尽的提货权。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