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23 21:26:09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中国的北方,沧海桑田的变化,我们今天看见的大沙漠,大型的盆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黑土地,大片的原始森林。这里曾经的远古时代,是气候宜人的水草丰美,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的地方。
 
    这里是人类的发祥地,人类文化的起源之地。大型的湖泊干涸,变成了盆地,地形的抬高,纵横的河流地貌消失,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变成了千里草原。
 
    人口大量的迀移。草原变成了游牧民族的家园。沙漠千里无人烟。整个西部地势隆起,造就了喜马拉雅山。人类开始往适应人类生活的地方迀移,这种移民的惯性一直延续着。
 
    地势的抬高造就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长江,黄河向东流的地形。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诞生之地,这里原来有肥沃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由于地势的不断抬高,变成了黄土高原。
 
    在黄土高原的北方就是蒙古高原,这里养育了许多的游牧民族,他们有四处游牧的生活习惯。
 
    而黄河流域土地肥沃养育了许多农耕民族。
 
    几万年过去了,黄河流域诞生了中华文明,蒙古高原诞生了游牧文明,而农耕民族固守家园的习惯的养成,而游牧民族游荡放牧习惯的养成,使游牧民族在遇到干旱草场荒芜的时候,就会南移放牧,进入农耕民族的家园,而发生冲突,战争。
 
    造成几千年的游牧民族南侵破坏农耕民族的生活秩序。
 
    这些游牧民族今天演变成许多的国家,他们还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北方的各个游牧民族,南方的农耕民族统称他们为匈奴。
 
    古老的匈奴民族伴随中国原始文明而生,早就远古时期就曾与黄帝部落交战,被驱赶至荒漠草原上,那个时候它叫“荤粥(xunyu)”;之后商代妇好征伐灭掉的小国“鬼方”,也属于匈奴族;武王伐纣时,关中之地一度被“猃狁(xianyun)”占领,直到周宣王派兵将其驱逐至北方,此时的它们被史学家称为“戎狄”;战国时期,北方这些少数民族有了真正的名字——匈奴,这个名字的本意是“驱逐到远方”,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给游牧民族起名字,自此“匈奴”成为中原人的噩梦。
 
    匈奴人善于牧马,故而来去如风,汉人士卒多以步兵为主,追又追不上,防也防不住,只能被动防御。被动防御中原人最为拿手,那就是建城墙,于是赵武灵王、燕昭王与秦昭公与匈奴接壤处分段开工建设城墙,这就是后来秦长城的雏形。正如泰戈尔对长城的评价:“长城展示了生命的力量,因蜿蜒而映射着古老的国度。”这句话在我看来,不仅仅说的是消失在历史中的秦汉王朝,也包括北方的匈奴政权。
 
    这个北方民族政权来自于匈奴人的一个伟大领袖冒顿。他用过人的智慧和带血的马刀统一了匈奴族,然后向北击败了丁零、屈射等部,势力到达如今的贝加尔湖畔;向西征服了月氏、楼兰等26个国家,向南将势力扩展到河套以南,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
 
    为此,从汉初的刘邦开始,便不断酝酿对匈奴帝国的战争,此间开始不断涌现出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名场面和历史人物来,如“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河南之战”等等,再如李广、卫青、霍去病、苏武、班超等等。当然随着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也涌现出中国历史以来的第一批汉奸,如中行说、李广利等。
 
    在汉朝的强势攻击下,匈奴大败退回漠北,随后在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又发生了内讧与分裂,形成两个对立的匈奴政权,此后匈奴帝国再也不是汉帝国的对手。公元前51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汉宣帝接受了他的投降,这宣告了“胡、越不受中土正朔”惯例的结束,开创了北方民族政权接受中原王朝领导的先河。
 
    消息传到漠北,北单于首领郅支夺路西逃,于初元五年占据康居国,封闭了汉朝与西域的商道。
 
    公元前36年,汉朝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大将陈汤矫诏发兵,南路翻越葱岭,北路穿过乌孙国,对郅支城形成了合围。睡梦中的匈奴人仓促应战,但终究无力回天,单于郅支被军侯杜勋剁掉头颅送回长安。此后陈汤给汉元帝的报告中写下了激励人心的千古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就这样,汉匈两族和平度过了六十余年。
 
    王莽篡汉时期,匈奴人趁势向南渗透。可惜上天没给他们机会,漠北先是发生了旱灾,紧接着蝗虫也不期而至,匈奴人畜死伤多半,他们的死对头乌桓人借机来袭,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将部。
 
    呼韩邪单于的孙子比带领着八部南匈奴部落成立了南匈奴国,公开与北方的奴蒲单于叫板。但是比毕竟是自封的匈奴王,根本与真正的单于相比,于是在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向汉朝求援,光武帝将他们安置在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地。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继续分化融合南匈奴部落,将南匈奴正式分为五部,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从此中国北方边疆聚集了大量汉化或者半汉化的匈奴人,而这也正为后来的南北朝乱象带来隐患。
 
    再说回北匈奴,奴蒲单于因汉朝庇护南匈奴的原因,对汉朝发起了数次大规模用兵。汉和帝永元三年,耿夔率领汉军在阿尔泰大破北匈奴,蒲奴单于混战后失踪,北匈奴被迫西逃,从此书写了一部四百年的迁徙史诗。
 
    公元四世纪,北匈奴人进入了钦察草原,然后迅速征服了当地霸主阿兰人,实力大增。在休养生息二十年后,已经壮大的匈奴人开始向顿河以及多瑙河流域进军,兵锋直指东哥特国。
 
    对于东哥特国来说,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绝望战争,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骑兵来去无踪,刀箭共用,哥特人引以为傲的步兵方阵在他们面前犹如纸糊的一样,仅仅两仗东哥特人就被迫投降,他们号称“哥特人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领袖亥尔曼绝望自杀,就连他的女儿也成为匈奴领袖巴拉米尔的玩物。
 
    战火烧到多瑙河边,西哥特人在河西布下了一条“钢铁防线”,以随时应对这支东方部队。但匈奴人受汉族影响深远,他们在战争中学会了孙子兵法上的所有计谋,巴拉米尔上游偷渡成功,从背后对老实等待的西哥特人发起了进攻,西哥特人不战自溃。公元376年,他们走投无路的向罗马皇帝瓦伦斯投降。
 
    由于北匈奴的到来,导致了欧洲百年的动荡。西哥特人不久后发动起义杀死了罗马皇帝瓦伦斯,灭掉了西罗马帝国,然后来到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原来的西班牙汪达尔人渡过地中海,到北非建立了汪达尔国;莱茵河下游的法兰克人版图扩展到高卢,建立了法兰克王国;而东哥特人则逃到了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建立了东哥特王国。欧洲古典文明的版图被北匈奴人摧毁得面目全非。
 
    公元900年左右,起源于伏尔加河流域的渔猎民族高举“匈奴人”的大旗,迁徙至多瑙河中游一带,马扎尔部首领阿尔帕德宣称自己是阿提拉的曾孙,并且得到了代表阿提拉身份的“战神之剑”,其后裔伊斯特万于公元1000年左右建立了“匈牙利”王国,其中“匈”是匈奴的意思,而“牙利”则是人的意思,翻译出来就是匈奴人。
 
    那么匈牙利人究竟是不是北匈奴人的分支呢?
 
    按照后来的调查来看,奥匈帝国根据语言学溯源,认定匈牙利人是有真正祖先的,那就是乌戈尔人的一支,而且肤色,发色以及眼球颜色都不具备匈奴人的任何特征,所以认定匈牙利人并不是真正的匈奴人后代。但匈牙利人对此并不同意,一直以自己是阿提拉的后代而自豪。
 
    看来,纯种的匈奴人的确已经在欧洲被同化,分散于罗马人、哥特人、日耳曼人以及匈牙利的马扎尔人当中了,再难分辨出真正的匈奴人。
 
    南匈奴又和现在哪个民族接近呢?
 
    在我看来,南匈奴的覆灭,鲜卑族的崛起,一直到隋唐时代的突厥,都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因果的。有一少部分匈奴人融入鲜卑宇文部落,进入东北地区以及半岛,与唐朝黑水靺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现在与黑水靺鞨血缘关系最近的民族则是满族,以此推来,满族有一定的匈奴血统。
 
    另外,匈奴的大本营在蒙古草原,那么蒙古土生土长的游牧民族肯定有其后裔,依照现在看来,蒙古族有着匈奴的血统也是能说过去的。
 
    当然绝大部分的匈奴人已经融入汉族,山西楼烦、临汾、大同、岢岚一带是其传统聚集之地,内迁之后,全部改为汉姓,如刘、贺、金、丛、呼延、万俟等都是其传统姓氏。
 
    但总的来说,现在根本没有单独存在的匈奴族,更没有血统纯正的匈奴人,它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完全从历史中消失,留下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华夏族的融合。
 
    一个种族的终结往往是另一个种族的开始,匈奴人的南进西迁给鲜卑人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事实证明,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同与农牧业和工商业为主的汉族发生冲突时,无论最终胜败如何,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最终都将无法摆脱被击溃和融合的命运,这就是文明的先进性所在,更是历史的铁律,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等等从历史上的消失即可看出。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