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16 23:55:2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20年当前形式下,银行正规理财产品是否还安全?有何依据?

    这两天招行和平安等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出现不同程度浮亏,引发了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是否安全的担忧。更确切地讲,是对保本型理财产品还能否保本的担忧。
 
    首先,要强调的是,自从2018年5月监管层发布资管新政,要求银行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之后,银行理财产品就不再兜底了,客观上就意味着银行理财产品不再绝对安全。投资者需要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其次,银行的理财产品是有相应风险评级的,有低风险的,也有高风险的,但凡能上市销售的,基本都是合规的(银行会有合规审查),只是适合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因此,安全性并不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标签,只是低风险类型的产品,如固定收益类理财相对安全一些而已。很多投资者的认知误区是因为还没摆脱过去银行兜底兑付的思维。
 
    第三,现今的理财产品市场化改革在加快。不仅产品向净值型转变,相应的,产品估值方式也从摊余成本法向市价法进行了切换。因此,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会引发理财产品净值的变化。此次,招行和平安等银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浮亏就是受债券市场的大幅震荡所致(只要投资者没有赎回,就不一定是确切的亏损,所以用“浮亏”一词来表述)。以后,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常见。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提高了,比如此次招行和平安的净值型产品都属于固定收益类,在内部的风险评级也都是低风险或中低风险。之所以其净值浮亏引发舆论关注,是因为投资者还没有习惯从原来不透明的理财产品运作方式转换到相对透明的净值型运作方式。而那些买过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对此就见惯不怪了,因为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就和公募基金类似,每天的净值都有可能变化。
 
    今后银行的理财产品都会向净值型转换,投资者接受和熟悉这类产品的运作也只是时间问题。在银行理财日趋市场化导向下,投资者的应对方式就是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相应风险评级的产品,既不可盲目追高,也不用过分保守!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理财产品)就是最好的!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