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9 10:52:0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莫开伟系:网络非法放贷骗局有了“抬头”迹象(图)

莫开伟系:网络非法放贷骗局有了“抬头”迹象(图)

作者莫开伟,中国著名财经作家

刚刚被媒体披露,上海警方近日报案的一起新型网络借贷违法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无抵押、无信用信息、二速放贷、高利率低利率等看似“福利”诱导贷款噱头下,网络非法借贷诈骗近日呈现“抬头”迹象(《北京商报》12月12日)。

看到这个消息,相信广大网友还是相当惊讶的,对于网络非法借贷的问题,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司法机关频频出台各种监管措施, 联合整治活动也频繁;同时,各类舆论媒体也纷纷降下宣传力度,形成了严控风气。此后,全社会形成了对非法网贷的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网贷得到有效遏制,很多非法网贷行为也走到了尽头,即使还有少数网络非法借贷平台,也只能悄悄地下。

近日,据

上海市公安局12月7日消息消息,2021年8月初,市民吴先生在网上看到一则小额贷款广告,据平台客服称,贷款不需要抵押,不看征信报告,只需要提供手机详细参数的贷款产品, 根据手机回购价值的20%确定贷款金额,在客服指导下下载安装名为“聚宝盆”的借贷APP。吴先生获得授信额度400元,收取服务费200元,实际借出200元,三天后需要全额还款,不退还将收取每日逾期费100元。后来,吴先生未按其规定归还,手机被“锁”无法使用,还被客服辱骂,催促还贷等“软暴力”。江西、云南等地也有“手机贷”诈骗案的报道。

这种行为构成了非法网络借贷的典型特征,明显具有各种常规借贷的性质,尤其显示出“换汤换药”的“骗中骗”的黑色本质,应该严厉打击。目前,互联网上的非法借贷再次沉淀,直接原因是随着新年的临近,很多犯罪分子抱着“捞一手”的心态,自己铤而走险,自己试法。同时,也有不少人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无法有效识别网络借贷中的各种常规风险。

虽然原因

对于网络非法借贷的死灰复燃看似简单直接,反映的深刻社会金融经济问题不容小觑:一方面,网络非法借贷之所以有机会重新出现在江湖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是因为监管不力、缺乏立足之地, 尤其是网监部门,在各种APP的监管上留下了很多漏洞。如果网络监管部门能够有效识别各类平台,及时发现从事非法网贷平台的行为,并予以关闭,犯罪分子将难以有生存的土壤,也就不可能对公众进行非法网贷甚至网络诈骗。另一方面,缺乏打击让网贷者只能冒险,或者因为违法成本不高,他们敢于冒着被全世界谴责的风险。主要原因是相关监管部门在整治活动中“紧绷松弛”无视征信大数据的网贷可以借吗,不能始终保持高压严严打击态势,让网络非法借贷平台有机入侵。或者即使被发现,处罚也太轻,不能破产,也不能让将军坐牢,让他很难对非法网贷罪表现出敬畏。另一方面,我国普惠金融服务仍无法及时普及到社会所有普通民众,使得普通民众或底层民众的有效金融信贷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只能从这些网络违法平台实现。比如,这些在网上披露的网上借款人无视征信大数据的网贷可以借吗,大多只有几百元或者1000元,而且大部分借款人主要是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最后,目前普通人特别是低收入底层人群的防范能力较弱,金融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说明全社会金融防范意识的普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他们对贷款周期短、利率高、不需要抵押品、不看信用信息等网络“噱头”没有清醒的认识,很容易上当受骗,不自觉地陷入互联网非法放贷的陷阱。

因此,整治非法网络借贷和彻底让网络借贷非法

消失是一项社会制度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综合发力,形成有效、全方位的立体严防体系,才能最终彻底杜绝网络非法借贷平台:主要是网络监管部门要有效识别网络平台应用,铲除网络非法借贷的所有土壤;监管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网络非法借贷成本,提高法治威慑力,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营造不敢、不能开展非法网贷的环境;进一步加快推进普惠金融,使普惠金融覆盖全民,满足所有人特别是低收入社会底层人群的有效信贷和金融需求,不给网上非法放贷提供任何机会;最后,要加大金融风险意识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广大群众识别网络非法借贷特别是金融诈骗行为的能力,增强抵御网络非法借贷的免疫力和自律性,让网络非法借贷无法生存。

(原载于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