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5 18:38:2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商业巨头都是金融公司公司?

手机上任意一个App,商业巨头都是金融公司公司?

点外卖时,想领外卖券,但发现贷款完成后才能领;打车想领券,但需要信用贷款;

现在,当你在手机上打开几乎任何一个应用程序时,基本上都能看到贷款入口。当app要借钱给你的时候,“原来宇宙的尽头是铁岭,互联网的尽头是贷款”。

饥饿页面截图

“手机里99%的app都可以借钱”

当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网友吐出时,我们会发现,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屏幕上总是充斥着金融产品。

“未来,所有的商业巨头都是互联网公司和金融公司。” 雷军在2017小米年会上预测。现在看,预言成真了。中新网记者体验了很多APP,发现现在大部分APP都提供贷款入口。

除了支付宝的“贝贝”、微信的“微贷”、京东的“京东金条”、杜小满的“加拿大之花”等比较熟悉的借贷产品,在电商APP中,苏宁还有“任性贷”、而国美有“国美易”。卡”,唯品会有“唯品花”。

生活类APP中,美团有“美团借钱”;饿了么有《饿了么》;旅游App中,滴滴推出金融服务,携程、去哪儿有“借花”和“赚钱”。去赏花》,驴妈妈有《小驴白条》;内容类应用中,今日头条有“放心借”,腾讯视频有“小鹅花钱”,芒果TV有“漫里·好黛”。

连八杆都打不过的工具类APP也来凑热闹。比如美图秀秀上出现“借钱”按钮,贝壳搜索可以使用金融服务,WPS有“金山财经”,百度地图和百度网盘都是“富贵花”。

美图秀秀页面截图

最好的是手机制造商。手机出厂时安装了自己的钱包应用程序。小米有随行贷款产品,OPPO是分子贷款,华为钱包与杜小满“富贵花”、苏宁“任性贷”、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合作提供借贷服务。

“前100名流量巨头中有70%已经开始财务变现。” 根据去年某咨询机构金融部门负责人的统计。

但是,在变现方面,并不是所有应用都能推出自营借贷产品。没有金融牌照或者不想组建金融团队的,会选择与有牌照的机构合作,或者在结算页面分流其他借贷产品。

华为手机钱包借贷页面截图

比如,中邦银行去年表示,近三年,已对接京东、携程、滴滴、58同城等近百家互联网头部平台,与1000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合作.

为什么各种app都热衷于借钱?

在金融变现的热潮下,不管你在哪个平台借钱的软件,只有有一定钱的用户誓要分一杯羹,拼命向用户喊:你没钱,你有借钱,向我借!

一些企业为了抢占金融业务,甚至摆出“你不能借,我不能有”的架势。

无法阻挡潮流。周鸿祎曾发誓:“做好安防领域的产品,不打算涉足互联网金融”,但他后来也推出了360金融。

但应用热衷于借贷,这对消费者来说可能是过度的体验负担。“有什么APP最终会变成借贷软件吗?我只想简单点外卖或者打车,不要逼我申请信用卡,引诱我去借钱。”

“目前,我国的消费结构正从生存型消费向教育、旅游等发展型、质量型消费转变,消费金融市场巨大。因此,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各类互联网企业高度重视消费金融,加大投入发展。”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中新网记者解释了各类APP沉迷消费信贷业务的原因。

奥纬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消费信贷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4万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11.4%。着眼于网上消费信贷市场规模,2019年达到6万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大幅增长至1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4%。

资料图 通讯社记者 侯宇 摄

随着移动互联网创业浪潮接近尾声,头部App基本完成用户积累,进入流量变现阶段。

“所有P2P网贷机构都倒闭退出,这也让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前者留下的市场空间。” 有互联网从业者表示,持有巨大流量,不做互联网金融,就像持有“聚宝盆”。毕竟,互联网企业在市场推广和用户增长的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借钱的软件,甚至亏本赚钱。

知名互联网龙头企业均出现亏损。淘宝盈利6年,美团9年,京东12年。滴滴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在2018年也曾表示,“自2012年成立以来,从未盈利,6年累计亏损390亿元。”

APP抢贷,谨防居民杠杆率上升风险

据董希淼介绍,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利用支付渠道优势,以小贷公司为基础发展消费信贷业务。小马拉大车”,杠杆率大幅上升,业务合规存疑,系统性风险积聚。

“要高度警惕家庭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 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我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至2011年底。 2020年上半年超过31个百分点,家庭债务继续扩大的空间非常有限。

资料图:人民银行中新社记者张兴龙 摄

央行报告还指出,在我国消费贷款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部分金融机构忽视了消费金融所蕴含的风险,客户资质明显下降,长期连带债务问题与过度授信突出。2020年以来,部分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不良率呈现上升迹象。

“部分机构无指定用途发放个人消费贷款,部分信贷资金未专款专用,非法流入股市、债市、黄金市场等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贷款的使用和流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 董细淼说道。

然而,网贷的“魔咒”不断收紧。2020年7月以来,有关互联网贷款管理和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已出台或公开征求意见。行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花呗”调整了年轻用户的额度,微贷也降低了消费信贷的额度。

在董希淼看来,对于消费金融而言,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行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有利于防控各类金融风险,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您如何看待各种APP的“借贷”现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微信

编辑/范宏伟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