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8 23:53:2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2021年,持牌消费金融牌照持续扩容竞争加剧激烈

2021年,持牌消费金融牌照持续扩容竞争加剧激烈

2021年12月31日,即时消费金融两名副总经理任职资格获中国银保监会核准。今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批准的新高管人数已达54人。

2021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人事变动将继续进行。行业洗牌的外部竞争加剧、转型后公司面临的业绩压力等,被外界视为影响消费金公司高层频繁变动的因素。对于今年消费金融机构高层的调整,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也可能与消费金融行业即将到来的监管“大考”有关。经过前期的广泛发展,今年多项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消费金融行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尾金美信消费金融,记者盘点了2021年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七大行业大事,以期记录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

队伍不断壮大,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持牌经营等行业背景下,消费金融业务日益成为金融主体的必争之地,消费金融牌照的价值持续凸显。

据梳理,2021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数量将继续扩大。今年2月金美信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准开业;6月,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准开业;8月,唯品会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获准开业,行业团队已发展至30家。据近期媒体报道,中国移动也在寻求消费金融牌照,但具体进展仍需根据集团战略安排进行。

此外,12月28日,宁波银行发布第七届董事会2021年第五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审议通过了《关于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对外股权投资的议案》。 , Ltd.”,并同意以10.91亿元将公司转让给中国。融消费金融70%股权

2018年6月,宁波银行宣布拟与宁波两家企业共同成立永盈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但是,该许可证的准备和批准尚未取得进展。如今宁波银行通过接手华融消费金融曲线获得牌照,圆了多年的花钱梦,行业机构也迎来了强大的竞争对手。

业内普遍认为,宁波银行作为领先的城商行,零售业务表现良好。华融消费金融自2016年1月成立以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业务基础,宁波银行接手后有望带来新的发展氛围。

加快增资融资,补充弹药

消费金融行业的现状是,一方面,行业的强监管在持续,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增强自身实力,2021年增资热潮不会消退。

2021年,消费金融机构注册资本规模将继续上升。今年10月,深圳市银保监局同意将招商联消费金融的资本金增至100亿元。增资完成后,招联消费金融成为业内首家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机构。

然而,头把交椅很快就会易手。12月24日,中国信达公告,蚂蚁消费金融拟向全体增资认购人增发注册资本220亿元。增资完成后,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将从80亿元增加到300亿元,位居行业第一。

今年,航银消费金融、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北银消费金融也分别增资。增资后,注册资本分别增至25.61亿元、26亿元和10亿元。

此外,今年,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借助金融市场“补血”。不少机构争相发行ABS、同业存单、银团贷款,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准备弹药。

22家消费金融持牌公司54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上任

频繁的高层“换届”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一个显着特点,这种现象在2021年仍将存在。记者注意到,今年消费金公司的人事变动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总经理、总裁、董事长等重要高管被“换人”;新职位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银保监会官网统计,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共有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银保监会相关高管资格。达到了54人。

可以看出,华融消费金融年内新任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人数最多,达到5人,其中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人、董事3人。盛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的高管人数也达到了4人。

此外,盛银消费金融、金美心消费金融、家信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等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迎来新的首席风控官或首席风险官(CRO)。据悉,首席风险官是进口产品。随着企业风险意识的增强,国内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已成为常态,CRO也逐渐与CEO一样被提及。例如,盛银消费金融首次向银保监会提交首席风险官任职资格申请。捷信消费金融是唯一一家拥有外资股东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今年5月上任的罗萨里奥·芬奇是公司成立以来的第五位首席风控官。

“合规”成为多项规范发布的主旋律

消费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管理团队人才的选拔,这或许与消费金融行业即将到来的监管“大考”有关。今年1月13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具体评级评分,消费金融公司将分为1-5个等级,等级值越高,表示该机构的风险或问题越大,对监管的关注程度也越高。评级为 5 级的机构可能面临收购甚至市场退出。

从《办法》中评级要素的占比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公司治理与风险防控的综合权重已达63%,成为监管重点和消费金融公司未来的市场立足点。因此,在今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人事变动中,首席风控官/风险官等职位开始频繁出现。据悉,技术人才也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招聘的热门职位。

年初,《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规定(试行)》的出台,为全年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奠定了主基调。随后,3月17日,银保监会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发行行为。大学生消费贷款。

针对持牌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中出现暴力催收、高息收费、向未成年人放贷、泄露客户信息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各种乱象,人民银行今年3月31日,在其官网发布公告。,要求各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在网站、手机应用、宣传海报等渠道进行营销时,以明显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所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存款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

“合规”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重中之重。可以看出,今年12月,蚂蚁消费金融首席合规官刘毅的任职资格获得了监管部门的批复。

违规“零容忍”,罚款金额水涨船高

同时,年内多起监管罚款的出台,也预示着行业监管的持续收紧。

据梳理,2021年,生银消费金融、邮政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金美信消费金融、长银58消费金融、家信消费金融等6家持牌机构将被罚款。515万元,处罚机构包括银保监局、央行、市场监管局。

其中,金美信消费金融罚款最高,达到290万元。罚款显示,金美信消费金融的征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贷款管理中的尽职调查不力导致部分贷款资金被挪用。银保监会厦门监管局决定对金美信消费金融处以290万元罚款;对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警告。处罚决定日期为 2021 年 9 月 26 日。

中银消费金融被罚款最多,两??次。今年4月28日,中国银行消费金融被中国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罚款100万元。经调查,2018年8月至2019年6月,中国银行消费金融贷款调查审核未进行尽职调查;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12 月,公司有借款。4月初,中银消费金融因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被罚款20万元;

在行业发展初期,公司治理一直是消费金融行业的软肋,导致业务违规和风险事件频发。目前,罚单频发,罚金不断增加,也在促使以往持牌消费金融的粗放经营模式加速转型。《消费金融公司监督评级办法(试行)》明确,对案件重大、财务造假严重,已被给予重大行政处罚或监管强制措施的消费金融机构,应当确定是否采取评级下调措施视情况而定,监管评级结果不高于3级。

数字化转型持续,科技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总结经验和督促指导下,近年来,消费黄金行业风控建设逐渐成熟,科技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2021年,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主要前沿技术已覆盖消费金融行业几乎全业务流程,助力获客、风控、增信、和资金管理。行业报告显示,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和第三方专利检索平台智慧芽的数据,截至2021年11月30日,3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16家公开披露了807项专利。其中,2021年共申请专利150项。

其中,即时消费金融以361项专利排名第一,平安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公布的专利数量分别为112、103和90项。上述四家公司的专利总数占整个行业的80%以上。具体而言,平安消费金融的专利集中在区块链领域,而马云消费金融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方面的专利远超同行。

企业对科技实力的重视,不仅体现在投入大量资金上,更体现在人才上。拉狗招聘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金融科技行业人才趋势报告》显示,近三年金融行业技术岗位占整体需求比重持续上升。2.1%的金融科技行业外流人才流向消费金融。据介绍,截至2021年,即时消费有1000多名科研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70%以上。

联合征信研报认为,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内部结构和盈利模式发生变化,马太效应加剧,技术实力雄厚的消费金融公司头部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