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7 13:23:4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愉见财经】传统商业银行高调进军消费金融市场的看点

近期,多家传统商业银行高调进军消费金融市场,也被业内称为“巨头”。

例如:

上个月,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相继推出“校园贷”

本月,兴业银行推出全流程线上消费贷

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相继做好“信用卡”返校准备

裕嘉银行设立消费金融子公司,更多银行在筹备中

这背后的观点是什么?《悦金融》为您总结:

1、对于涉足消费金融的新兴金融机构,如何保持所谓的“先发优势”?众所周知,它们以前的发展源于“间隙生存”或“差异化竞争”,即服务大多数传统银行不愿意服务的客户。但如果传统银行集体回归这个“缝隙”地带兴闪贷,它们的生存空间会不会被挤压?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生态会不会不一样?

2.对商业银行而言,所谓“经济低速周期靠零售”。零售取决于什么?去年零售靠房贷,但今年在楼市宏观调控、房贷萎缩的背景下,房贷靠不住了。这些都在等待轻资本、高效率的贷款产品加速零售业务转型。此外,银行现在担心缺乏息差(公司业务的息差缩小)和利润增长不足。相比之下,消费金融则呈现快速的利润增长。

所以,目前我询问了有多少银行,即使在MPA评估和市场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为消费金融的一些竞争产品提供类似的“专项额度”。对他们来说,轻资本、强效用的个人消费贷款已成为2017年零售业务调整结构、增加利润和市场竞争力的抓手。

3. 更值得一提的是,之前金融新创企业做的一些消费金融业务,比如校园贷、现金贷等,由于风控和合规问题,正在面临清洗。然后有银行家在接受我采访时说,这是他们进入的“最佳窗口”,因为市场需求已经被先行者培育出来,已经打开了机会。调整业务去。这不完全是银行的机会。

4.银行进军消费金融的优劣势:除了风控和合规运营,我觉得长板更值得和大家聊一聊,还有银行的资金成本、客户资源,银行的交叉营销,以及其他各种问题。跨业务资源与银行自身品牌优势;短板在于场景和产品的客户体验。

举栗子:

(1) 定价优势:

例如,在校园贷市场,建设银行近期推出的快贷产品按现行利率5.6%执行,日利率为0.015%。在普通消费信贷产品中,我查看了几家提供计算借贷和还款每日利息产品的银行。日利率在0.18%~0.05%左右,年利率大多集中在6.5%~15%区间。这些贷款的价格通常低于市场上已有的新金融机构的类似产品。说白了,银行可以吸收公众的存款,别人不能,所以钱便宜,放贷有价格优势。

(2)客户资源和交叉销售优势:

《御剑财经》获得了兴业银行内部数据:现有借记卡客户4000万,贷款客户不足100万。在这里,即使先吃现有的顾客,空间还是很大的。因此,兴业本月刚刚推出了纯线上的“兴业闪贷”,第一步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主动授信邀请在兴业有信用记录的现有客户,并开通“白名单”优质客户。

再往下,银行还有银行卡收单业务系统,里面充斥着客户“流水”数据。比如,兴业的计划是未来跨入“兴义富”银行卡收单业务,在客户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判断客户的现金流,对接外部信用数据源。结果,他们的客户圈变得更大了。

(3) 品牌优势:

传统银行自身的品牌优势也促成了这一轮的扩张。比如在“校园贷”业务上,大部分传统银行都可以通过与高校官方合作的方式接触到学生群体,这远远优于一般平台通过线上渠道获客,甚至可以掌握高提前优质用户群。

(4) 短板:

首先是银行过去经常因其糟糕的产品客户体验而受到批评。让我们将这一点分为两部分。在采访中,我也觉得很多银行对这件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网上找产品的时候,眼里满是烦恼。很多信息。但是,有些银行确实很重视,我们不能老是用老眼光批评他们。他们制作的应用程序越来越类似于一些共同基金机构的应用程序。有的(已有账户的客户)也可以不用下载APP,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上申请,自己在线下单兴闪贷,钱会直接打到卡里。

当然,在客户体验方面,消费者是绝对的老板。他们直接用脚投票,市场走势自然会给出判断。

第二个缺点是场景。比如有些电商是消费金融,购物和信用是天然联系的。相比之下,银行在场景开发方面仍然落后。

5、最后,传统银行进军消费金融会有什么结果?消费金融的整个市场生态会发生变化吗?我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他们的观点并不一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很多新兴金融机构在前一阶段消费金融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探索了很多传统银行没有达到的领域,尤其是线上场景。但从信贷额度来看,消费金融的传统银行和银行子公司仍占大头。

对于未来,有观点认为,下一步将“清理”市场上的不合规机构,这个市场将逐渐成为持牌机构的天下。银行部门和一些场景资源丰富的互惠基金机构将占据全球。

从乐观的银行家提供的角度来看,新的金融机构已经培育了市场,市场已经打开,所创造的市场需求需要有人提供相关服务。商业银行等持牌机构规范、安全。大概率成为开放市场需求的首选。

不过,我还是采访了那些不看好银行部门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银行虽然具备充分的条件,但其成功取决于其在总行层面真正涉足消费金融的决心。毕竟,这不是银行第一次表明要拥抱互联网,向新金融靠拢。态度,前几次的结果都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

比如三四年前,余额宝带来第一波互联网金融的时候,很多银行的债权业务都遭遇了挫折。当时,商业银行“反攻”的手段是纷纷设立直销银行。一时间,中国有几十家直销银行。但因经营模式同质化程度高,被市场诟病为业务和产品“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最终将一批直销银行变成了“鸡肋”。可惜放弃它”。

在本轮银行消费金融发力中,总行层面的决心和支持程度,以及业务结构转型和业务模式创新的程度,将继续受到关注。

对于涉足消费金融业务的新型金融机构而言,传统商业银行的入侵究竟是“虚惊一场”,还是“洗牌”的新格局,时间和市场的选择将带来答案。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