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7-27 17:53:1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我国如果只靠内需能够独立实现经济增长吗?

    本世纪初,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通过吸引外资和国内资源要素的利用以及发达国家技术外溢,靠人口红利、土地优惠、环境折价和政策补贴,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走到今天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全球生产过剩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已经无法容纳如此规模和体量的增长,同时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不断攀升对西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构成了威胁,这必然要引起国际贸易的纠纷和地缘政治的冲突。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把目光转向国内,通过需求侧改革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可以说今后中国经济只能靠内需也只有靠内需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中国整体需求结构来看,以2019年GDP总需求为例,家庭消费占38.8%、政府消费占16.6%、固定资本形成占42.4%、净出口占1.5%。从上述结构可以看出中经济增长尚属投资拉动型增长,随着投资边际效益的递减和债务的累积,经济增长必须由债务趋动转型到消费趋动型增长上来。那么作为消费趋动的主力,家庭消费能否撑起中国经济的未来呢?答案可能有点令人失望,去年最终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是负22%,消费疲弱并不完全是疫情冲击的意外下滑,而是原有趋势的延续,今年上半年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4.5%,远低于疫情前水平,成为经济快速复苏的拖累。
 
    中国的消费水平在世界上处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2020年中国最终消费率接近55%,一般发达国家是80%左右,即使与人均GDP水平相等的国家相比,如俄罗斯、巴西、波兰等这些国家,中国最终消费率也要低25%左右。甚至与印度、泰国、越南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也要低10%以上。如果扣除政府消费部分,只计算居民消费率,中国和其他国家比也低20%左右。其实,中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早就从2012年的78.3%下降至2019年的66.3%,到了2020年更进一步下降到不足62%。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分析表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2012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是10.6%,而到了2019年已经下降到了5.8%,2020年更是放缓到2.1%。从绝对数值上看,2020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2189元,占GDP的比重为43%左右,而国际上一般在70左右。政府和金融部门占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过高,同时,中国的收入差距也大幅高过其它国家,也导致了消费水平的降低,在国民收入水平相当的国家贫富差距越大消费率就会越低。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就是财产性收入的升值幅度高于劳动报酬的涨幅,而这场疫情也加剧了财富的进一步分化。
 
    同时,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市场化也形成了对居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导致居民无力消费也不敢消费。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国家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到再分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真正将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通过分配体制改革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改革税收制度,将向劳动和劳动所得征收为主转向对资本利得征收为主,同时通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幅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由大政府向小政府过渡,增加社会福利的投入,真正做到民富国强,这样才能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消费型主导社会,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