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17 10:58:35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多种植大豆?

  曾经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高峰时年出口量达到百万吨,而从1995年开始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2000年以后大豆的进口量可以说大幅度增长,原来年进口量只有几十万吨,而到了2000年就突破了1300万吨。加入WTO后,大豆的进口量更是上升了一个台阶,2017年大豆的进口量达到9554万吨,创下了历史纪录,2018年大豆进口量有所减少,但其进口量也达到了8803万吨;2019年前10个月,大豆累计进口量为7069万吨,月均进口量超过700万吨,与2018年相比减少了8.1%,累计进口金额超过1930亿元,同比降幅为10.8%,这主要得益于振兴国产大豆的实施,使得国产大豆产量有所提升,目前大豆的进口比例超过85%。为何国内不多种植大豆?微尘微视界对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国产大豆生产成本偏高

  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比较悠久,基本上从南到北都有种植,但基本上面临着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国产大豆的种植成本明显偏高。原来很多地方种植大豆的地块相对较小,机械化程度偏低,对人工过于依赖,导致综合成本比较高。如果大豆的收购价只有1元/斤,那么种植大豆就没有钱赚,弄不好还会亏本,近些年种植大豆的机械化程度有所提升,但农药、化肥等费用增长明显,涨幅超过30%,与进口大豆相比,在价格上不具备优势。国产大豆种植成本偏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明显降低,这也使得很多人转向其他农作物种植。

  二、国产大豆单产量偏低,种植效益不明显

  大豆跟玉米一直以来放在一起比较,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很多农民种植的农作物不是大豆就是玉米,但这些年很多农民宁愿选择种植玉米,而不愿选择种植大豆,这主要是因为大豆的种植效益不明显。当前国产大豆的单产量偏低,亩产量能够大豆400斤就很不错了,很多时候因天气因素导致大豆结荚率偏低,有时甚至不结荚,亩产量低于200斤也是比较常见的。在种植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国产大豆的产量偏低,而且市场行情也不是很明朗,很多时候低于2元/斤,即使产量按400斤/亩,那么亩产值仅为800元,除去各项开支,产生的利润可以说太少了,久而久之愿意种植大豆的农户就少了。

  三、耕地资源无法满足大豆市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原来大豆消费没有挖掘出来时,国产大豆的产量可以自给自足,但随着国内消费量的提升,国产大豆的产销缺口就非常明显了,国产大豆的总产量不足2000万吨,近几年基本上在1500万吨附近徘徊,而国内大豆的消费量居高不下,近几年维持在1亿吨以上,这也是大豆进口量明显增长的主要因素。如果把进口的8000多万吨大豆全部转为国产大豆,实际上国内的耕地资源是无法满足的,哪怕把玉米的耕地面积全部来种植大豆,也无法产出这么大的量。2018年开始,在我国东北地区,开始执行国产大豆振兴计划,仅黑龙江一个省份,玉米转种大豆的面积就超过1000万吨,但大豆的总产量并没有大幅度提升,2019年大豆进口量大概率要超过8000万吨。

  四、扶持力度偏弱,进口大豆价格优势明显,对国产大豆带来较大冲击

  目前种植大豆,只有在东北地区才有大豆生产者补贴,在国产大豆振兴计划未实施之前,相关的扶持不是那么明显的,哪怕加上相关的补贴,综合收益也不是很高,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的扶持力度偏低。进口大豆之所以优势较为明显,一方面是单产量偏高,另一方面是各种扶持较多,比如耕地、农机等,各种扶持资金加起来的数额都超过大豆本身产生的价值,这也使得进口大豆在价格上优势明显。现阶段进口大豆占比较大,我国虽然是大豆消费大国,但大豆的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低价进口大豆冲击市场较为明显,对国产大豆形成较大压力,难有多大的上涨空间。

  总之,大豆依赖进口的现状短期无法改变,至少三五年都不会有明显变化,80%以上的大豆依然需要进口,当然随着振兴国产大豆的不断实施,相关方面的扶持逐一落实,国产大豆的市场占有率有望逐步回暖。这需要多个角色共同努力,比如说科研人员要加快研究成果的落实,想办法提高大豆的产量与品质,特别是出油率方面;在扶持措施方面,要提高扶持奖励,把资金下发给实际种植的农户,让农民能够得到实惠;同时要控制好农机、农药、化肥等价格,让其在合理范围波动。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才能有所提升。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