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1 15:13:18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农村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农业收成有关吗?



  农村俗语“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是啥意思,和农村收成有关吗?

  作为地道农民,想必最关心的就是土地,一直以来所有的革命都围绕着土地展开,农民没有土地等于没有根基。有了土地的农民,想尽办法都要提高土地收益。怎么提高呢?除了多增加一些劳动之外,对于环境和气候的预测也非常重要,确保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情。所以,古代就已经设计出24节气,主要的目的就是指导农业生产。不仅如此,智慧并且留意的农村人,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更是总结出许多俗语、谚语,有时候听起来不靠谱,还有些夸张,但是深思却有道理。

  “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这就是一句典型的农村俗语,前后对称工整,又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先不管它的正确与否,从字面含义就是说,宁愿要九月九重阳和九月十三的时候下雨,也不愿意立冬的时候有一天晴天。说白了就是重阳十三下雨,对于农民来说更加有利,但是立冬放晴却不是好事。

  首先是重阳十三下雨,农村还有这么一句俗语叫做,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也就是说,如果九月九重阳节没有下雨,那还不算迟,等到九月十三还没有降雨的话,这么整个冬天都可能是干旱的天气。对于庄稼而言,天气过分干旱,必然是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天气干旱晴朗,也更是滋生了害虫的生长,必然是对于来年作物拔节结穗不利的。

  其次是不要立冬一日晴,因为立冬无雨防春旱,可能考虑到来年的雨水是否充沛。不过农村俗语都有其适用地域,在我们这里这句俗语正好的相反的,我们这里强调的是立冬宜晴不宜雨,因为“冬冷看立冬,立冬晴,一冬凌”,立冬当天如果晴天的话,后面的天气比较寒冷,会是一个寒冬的气候。但是,对于农村庄稼,冬天的时候适当寒冷,甚至降雪反而是更加有利的,因为严寒可以防止作物乘势长根茎,最后出现徒长的情况。另外适当严寒可以保证来年害虫减少,因为大都都被冻死了。所以才有了“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的说法。

  所以说,农村俗语本身具有很强的真实性,也确实是长久总结、检验的成果,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本很多的俗语不再适用。再加上俗语本身具有地域性,切不可一概而论,南北差异那么大,不是一句俗语就可以总结的,要更加注意适用范围。就如题目中所言,在我们这里却正好相反,立冬晴天反而更好,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对此,你怎么看,你们那里立冬是宜晴呢?还是宜雨呢?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