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23 11:46:38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北京女子图鉴》为什么争议这么大?

    如果我说,请您看完全文再骂我,恐怕没什么用。但如果我换个说法:看完全文有助于您更好地骂我,说不定有点用处。

    《北京女子图鉴》最近被骂得很惨。“三观不正”、“宣扬拜金主义”、“鼓励丛林法则”、“女主心机婊”……一坨坨的大帽子往上扣。
 
    稍微心平气和一点的,也会说这剧“真不好看”。
 
    为什么不好看呢?因为它“三观不正”、“宣扬拜金主义”、“鼓励丛林法则”、“女主心机婊”……反正,就是它不招人待见。
 
    说老实话,我也觉得这剧真不好看。原因如上所述。
 
    后来我总结了一下,最不待见这部剧的,大致是三类人。这三类人几乎决定了它挨骂的命运。
 
    对了,差点忘了友情提示:既然本文要提到某一类人,就必然会涉及“脸谱化”、“标签化”的概念,这可是巨大的槽点。那些想骂我的人们,您可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
 
    好了,下面开始说正事。
 
    第一类不待见这部剧的,是直男癌患者。这类人的特点是,天生不喜欢有野心的女人。
 
    在他们看来,女性的天然使命是相夫教子,以丈夫和婆家的追求为追求。就像女主在北京找的第一个男朋友所认为的那样,女人嘛,就应该跟着男人回老家结婚生子,做家庭主妇,过安稳日子。
 
    站在他的立场上,他这是为女人好。你看,他连问都不问女主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就替她规划好了未来,而且根本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对这类人而言,女人不光不要有事业上的上进心,最好也不要有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特别是,如果女人对物质的追求超出了男人的能力范围的话,这种追求就是“拜金”、“虚荣”,是“不贤惠”、“不会过日子”。
 
    拜托,难道“会过日子”就是跟你穷一辈子?
 
    我不认为“甘于清贫”是错的。但我们能因此说,“不甘于清贫”就是错的吗?
 
    当然,直男癌患者们会说,女主有野心没关系啊,不愿过穷日子也OK啊,但她不能靠男人上位啊,这算什么本事啊?
 
    这确实不算什么本事。但是,在一个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权社会里,她不靠男人上位,又该靠什么呢?
 
    或者说,你以为那些所谓“靠自己上位”的女性,都是真的靠自己上位的吗?
 
    事实上,每一个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都必须要依靠他人的提携和帮助,这很正常。就算她自己很有才,也得靠别人的赏识,才能得到机会。
 
    你不能因为赏识她的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就说她有问题。
 
    如果说“靠男人上位”不对,那么连武则天都是不对的——她也是靠老公李治(唐高宗)的赏识,才有了后来的地位。
 
    可是,对直男癌患者来说,一旦某个女人混到武则天那个位置,他又不会觉得她不对了。他会主动匍匐在她的脚下,向她投去崇拜的目光。
 
    第二类不待见这部剧的,是“理想主义者”。这类人的特点是,不愿接受“社会有阴暗的一面”这个现实。
 
    社会当然不只有阴暗的一面。于是,某些平时接触不到阴暗面的人,会拒绝相信它的存在。
 
    比如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镜头:女主站在嘈杂的街边,纠结煎饼果子到底要放一个鸡蛋还是两个,忽然一转身,看见远处的世贸天阶华灯璀璨,炫彩流光。
 
    她在落魄的角落,看见人世的繁华。可是,那些生而行走于繁华世界的人们,又怎么会回过头去凝视那无足轻重的角落?
 
    这样的人,很难喜欢上《北京女子图鉴》,这我很理解。毕竟他们一直认为生活很美好,而电视剧的使命,就是描写这些美好,这才是正能量。
 
    我们为什么要展现那些充斥着脚臭味的卧铺车厢、发了霉的地下室和脏乱逼仄的小巷?
 
    我们又为什么要刻画那些同为北漂却还不忘在同乡身上揩油、同为职场菜鸟却还不忘相互算计、同在一张桌上吃饭却还不忘对别人颐指气使的角色?
 
    现在我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因为那样的人、那样的事、那样的地方,真的存在啊。
 
    “理想主义者”们有种逻辑:就算社会真有阴暗的一面,也不应该把这些展现出来,因为这对观众没有好处。何况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苛责没有意义。
 
    这个观点我赞成。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呈现真实?
 
    这部电视剧里,最真实、也最被“理想主义者”诟病的,是女主对丛林法则的利用。
 
    一个单纯的少女,在职场的性骚扰、潜规则中学会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美色,通过“出卖色相”换取向上爬的资源。这是红果果的“三观不正”。
 
    同时,她又要守住自己的底线,要利用别人而不是被别人践踏,于是她懂得了察言观色,明白了欲言又止,学会了见人下菜碟。这是血淋淋的“丛林法则”。
 
    按这些人的逻辑,丛林没有错,丛林中的动物没有错,甚至丛林法则本身也没有错。唯独把丛林法则展现出来,有错。
 
    的确,女主的很多做法,很不好看。可问题是,究竟是先有“不好看”的北京,还是先有“不好看”的《北京女子图鉴》?
 
    请注意,这里的“北京”只是用来指代“现实”,不是黑这座城市。
 
    第三类不待见这部剧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大体上可以统称为“生活的失意者”。这类人的特点是,平时在艰辛的生活中积累的负能量太多,不愿再看太沉重的东西。
 
    其实,很多人在看这部剧的前几集时,是很有共鸣的,因为他们在女主身上看见了现在的自己。可是看着看着,他们发现不对,女主怎么还没逆袭?
 
    难道从头到尾,我都要在这部剧中看见现在的自己吗?!
 
    不不,我不要这样。我不要一直看见现在的自己,因为他不好看。
 
    我要看成功后的自己,看风光的、绚丽的、牛逼的自己。电视剧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能把自己代入角色的命运,获得巨大的满足感。
 
    可是这天杀的《北京女子图鉴》,竟不能满足这个如此普通的愿望。
 
    敢情我看了半天,女主既没能成为“武则天”,也没有遇见“唐高宗”。虽然她确实在成长,但用她自己的话说,她也就是“找个差不多的人,办个差不多的婚礼,过个差不多的日子”。
 
    她的LV包是用攒了很久的钱买的,搬家是自己用板车拉的,房子则买在了通州,还要了家里的钱。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她只是一个普通人。
 
    事实上,女主在这部剧里,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本来她明明可以再简单些的,比如出差时半推半就、欲拒还迎地倒在老板床上。
 
    可她觉得那样对不起自己。她希望坚守独立。
 
    她当然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她所处的那个规则决定了,她必须让渡一部分自己的权利,才能获得向上攀登的机会。但同时,她还要有点底线。
 
    她也为这条底线付出了代价。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走下去,成就却十分有限。
 
    这样的设定实在太不讨喜了。没野心的观众不喜欢它,有野心的观众也不喜欢它。
 
    没野心的观众不能接受野心,有野心的观众不能接受野心无法实现的现实。
 
    说白了,我不想让你提醒我,我的生活有多艰辛。我不想让你告诉我,我永远攀不到食物链的顶端,我注定被生活蹂躏、被命运践踏。
 
    这部《图鉴》,真的像一面镜子。而镜子,有时候是最难让人接受的东西。
 
    说起镜子,我想起一个情节。
 
    某天,三十岁的女主,忽然对着镜子,把头发梳成大人摸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哦不对,是把头发梳成二十岁时的模样,擦掉口红,摘下耳环,穿上当年初恋男友送的衣装。
 
    她对着镜子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
 
    看到这一幕,我也哭了。
 
    那些年错过的大雨,那些年错过的爱情,追不回了。
 
    我仿佛听见她说,我也不想啊,我不想被时光的洪流抛到未知的地方,可我对此无能为力。
 
    曾经天真的豪言壮语,青涩的遐思迷梦,终于凝成腮边一滴浑浊的泪水,冲刷掉还未绽放就已枯萎的青春。
 
    我这一路走来,究竟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不不,别回答我。我不想知道答案。
 
    写到最后,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请允许我把这篇小文献给仍在北上广漂泊的人们。
 
    都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但我祝愿,北上广终有一日会相信流干眼泪的你们。

另一视角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