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1-26 08:48:32 文章来源:互联网
微博 微信 QQ空间

看了电影的人大概就会知道《无问西东》被“搁置”5年的原因了

  看了电影的人大概就会知道《无问西东》被“搁置”5年的原因了,里面涉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敏感事件,但是在刚刚修改了历史教材的今天,《无问西东》怎么就“解禁”了?

  也许可以这么解释,导演给了电影中群众暴力事件的受害者“王敏佳”两次“happy ending”,第一次被“群殴”之后王敏佳“魔法般地”在雨中醒了过来,第二次在革命风暴中,王敏佳再次逃了出来,踏上了寻找爱人的路,算是开放式结局。
 
  一方面受害者没有死,另一方面电影给施暴者刘淑芬设置了一个“投井”的结局,这一幕看起来令人胆寒,但是试想,如果王敏佳在电影中被“处以死刑”,而施暴者活了下来,那这种暗示历史不纠正主义的片子也许十年、二十年也解不了禁。
 
  跟中国特色审查制度过招这么多年,中国电影从业者们早已练就一身“本领”,而这在十几、二十年前恐怕是难以想象的,冯小刚花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才换来一个拍《芳华》的机会,触碰“对越自卫反击战”话题,但李芳芳才拍第二部电影就已经触碰红线。
 
  可以说这种与审查制度较量的游刃有余也可以算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进步了,杀敌一万不用自损八千。
 
  《无问西东》上映后口碑遭遇了和《前任3》相似的两极分化,尽管原因不同,但这一定程度上倒也解释了中国电影观众分众化这个现象。比如《前任3》的成功虽然遭到不少一线白领的嫌弃,却引来小镇青年市场的大爆发,王中磊说,这是中国电影市场分众化的胜利。而这无疑也是电影市场成熟的一个标志。
 
  《无问西东》本来是准备在2011、2012年前后作为清华百年校庆贺礼片上映的,那时候,《画皮》的续集《画皮2》上映,1371个特效镜头覆盖了全片70%-80%片长,创造了国产电影特效的新纪录,那时候就有人说国内电影产业工业化要开始新的里程。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不足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过度以名导演为中心,但是你看现在,李芳芳第二部电影就拿下5亿票房,而田羽生,一个新人导演,在华谊的操盘下,也拍出累计票房超过20亿的《前任》系列。去大导化是电影市场工业化的另一个表现。
 
  其实今年要不是年底《芳华》和《前任3》两部电影的成功,华谊恐怕又要过一个小年,被人坐实“大势已去”,但这两部片子的市场表现其实是超出了王中磊的预期,他对《前任3》的票房预期是5亿,对《芳华》是10亿,结果前者拿了18亿,后者14亿。不过尽管如此,今年华谊“押注”的另一部片子动作犯罪类型片《引爆者》却没有在市场激起任何浪花,加上之前他们在《罗曼蒂克消亡史》这个项目上也失了手(有口碑没票房),电影公司永远猜不到观众的喜好、市场的反应,王中磊说“分众这个概念越来越明显了”,而要面对这种不确定性,最好是“谁都不要去过度依赖于某一种语言(影片类型)”,多样性、类型化才是保证。
 
  所以王中磊说华谊接下来会专注于三种电影上,第一是“现实主义题材”,商业和情感的结合,第二是提升工业基础的电影,比如《狄仁杰》系列,第三种是作者化的电影,比如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川的《可可西里》、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好面对分众化的市场。
 
  《无问西东》的片名取自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一句,清华校歌作于1924年,词作者是当时的国学部教授汪鸾翔,在当时的语境下,“无问西东”是希望年轻学子们融会东西方文化的意思,但是放在当今的语境下,片方“无问西东、只问情怀”之类的宣传语大概等同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意思,也算是抓住了这个时代流行鸡汤的本质了。而电影市场成熟的另一个表现是,导演越来越知道如何讨好市场了。
 
  就像冯小刚一部《芳华》卖了14亿,但是在改编严歌苓原故事的时候,冯小刚刻意削弱了故事中个体与集体、弱势与强势的矛盾,最终这部片子的批判性大减,成了一部更强调怀旧的片子,而显然怀旧比批判更大众、更能卖钱。
 
  了解市场不是一件坏事,按照好莱坞的经验,学院派和大众电影观众的观点永远是相左的,拓展电影边界的事情留给大师们去做,而使大师们有施展空间的前提是电影产业先充分实现工业化。
 
  要是当年没有乔治·卢卡斯先创办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这家特效公司,我们哪里有《星球大战》这样的科幻片看?

另一视角

换一换